工人日报:把“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推向深入

08.06.2017  22:34

      让“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持续深入,需在思想上理顺“放管服”之间的关系,在执行中把握好“放管服”之间的关系。“放管服”改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其中“放”是基础,“管”是关键,“服”是支撑。

  据6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4月,全国首张34证合1的“一照通”营业执照在广西防城港市发出。在此前“六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新执照整合了20个部门共34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同步审核、信息互认、多证合一”模式,提供“一照通行”的便捷服务。随着国务院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改革举措,各地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更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企业的改革获得感不断增强。

  商事制度改革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简政放权,核心在于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给企业准入提速。放管结合的立足点是从过去以审批为主的准入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针对性,让市场活而不乱。优化服务则是改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核心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放管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放”的成绩有目共睹,比如,准入门槛低了,证照办理时间大大缩减;手续少了,过去需准备的诸多申请材料如今通过证照合一大大压缩;创业多了,2016年,全国平均每天新增登记企业1.51万户,比2013年改革前的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呈爆发式增长。“管”的成效也在逐日提升。比如,将多头执法变为综合执法,大大降低了重复检查给企业带来的负担;改变过去“想查谁就查谁”的随机式、选择性执法方式,探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实行阳光执法。同时,“服”也在日新月异。比如,不少监管部门主动深入企业倾听民意,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一些地方和部门建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一些监管部门尝试将审批事项搬到网上办理,提升服务效率。

  然而也应看到,“放管服”改革的红利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应有释放。比如,一些地方相关部门还存在“恋权”思想,在放权上小心翼翼、放得不够彻底;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放权造成的管理难度提升,没做好思想准备,不同监管部门数据不共享,形成政务信用信息孤岛,让一些市场主体钻了空子;有的地方在服务上还有待深入和提高。一些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还没有废除、束缚企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全国一张“网”的建设速度和内容在不同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让“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持续深入,需在思想上理顺“放管服”之间的关系,在执行中把握好“放管服”之间的关系。“放管服”改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其中“放”是基础,“管”是关键,“服”是支撑。“管”得好才能“放”得彻底,“管”不好“放”也会受限制。只有落实好放权的责任,把束缚创业创新的权力放开了,缩减了,将审批事项减少了,审批程序简化了、审批条件放宽了,创业创新热情才能被充分激活;只有堵住监管的漏洞,将监管水平提升了,事中事后的监管链条闭合了,才能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痼疾再度发生;只有补齐服务的短板,服务跟上“放”和“管”的脚步,才能与“放”和“管”形成协调效应,通过服务为放权打“补丁”,增强放权的针对性,弥补监管的不到位,助推监管再上新台阶。

  我们相信,只要“放管服”逐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改革的政策红利一定能得到持续释放。(郭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