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把脉问诊激活闲置农村民生项目
近日,调研了解安徽部分地区、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无用、建后闲置现象,甚至成为少数主管部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建轻管,后续运转养护资金缺乏,导致已建工程加剧折旧,损坏严重。我们应该让基层民生工程发挥更大效用。(2015年7月15日)
众所周知,民生工程是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且重点关注我们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积极政策措施。然而,就是这样一项体现为民服务的大利好工程,为何在基层农村会遇到建后闲置问题?如:安徽用5年时间、投入10亿元的农村沼气池无人用情况。拷问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类项目要如何“把脉问诊”才能增效用?
其实,民生工程在城镇基本不会出现建后闲置问题,为何在农村会存在建而无用?虽说城镇人口密集、建后使用率高是效用的保证,但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有需求再建设”应是民生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提高民生工程效用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类项目基本可归纳为:饮水、用电、村路、卫生、医疗、养老、灌溉、燃料等设施方面,这些项目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村面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有效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多年来,围绕这些民生事项实施的建设类项目确实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一些部门为“面子”和“政绩”,在安排一些民生工程建设任务时,既不深入实际调研“把脉”,又不切实际下达“硬指标”、“设时限”,加之用于管养的资金投入不足,往往造成一些工程闲置。
可以说,针对农村现实状况,有针对性的“把脉问诊”,是提高农村民生工程效用的必然路径。如:凤台县丁集镇的农民健身广场,因满足了附近9个自然村农民的休闲健身需求,就让项目的实施效果达到了惠民目的。而像,腾一间房子,简单布置就作为留守儿童之家的项目,既没有孩子们游戏玩具、又没有专职辅导老师,怎能起到帮助留守儿童的功效呢?
因此,把有限的农村民生建设类资金用到当地切实有需求的关键点上,是使民生工程发挥持久效益的重要保证。笔者曾多次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深有感触。要破解建设类民生事项效益难题,需要重点“把脉”农民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等现实困题,形成责权利相匹配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受到农民欢迎。
一方面,解决“谁来管”的问题,确定建设的民生工程,管理部门投入资金建好后,要在当地成立管理养护领导组,由乡镇长任组长,实行不定期检查、回访。如:“村村通”工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公路、水利部门建设的,就要按照“谁建设谁主管,乡村两级参与管理,共同负责”原则,保持项目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解决后续管养“谁拿钱”的问题。资金筹集与保障供给应落实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做到各部门各理其事,各负其责,不越位,不缺位,明确事权和财权。并按照“统筹安排使用,避免闲置和浪费,以最少的钱办更多、更好的事”原则,进行有效整合,实行市场化运作,保证取得实在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现今一些村子年轻人少,面临着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窘境,这就需要在政策上、宣传上鼓励年青人到乡村工作,推广农业科技,改善生产条件。如: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或能破解农村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农民增收了,各项农村民生工程才能真正成为造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