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阄”选专业,非最合理却最公平
湖南南华大学城建学院土木工程大类2014年学生要分专业。怎么将585名学生合理分流至7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呢?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每个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不一样,如果让学生自己选,必定出现有的专业人满为患,有的专业无人问津。学院领导酝酿、讨论良久,决定采用中国悠久的老传统:“抓阄”。于是,9月8日晚,在该院大礼堂就出现了数百学生排队“抓阄”选专业的壮观场面。(9月11日《长沙晚报》)
“抓阄”被用来让大学生选专业,确实闻所未闻,也引起公众热议。有论者认为,此举枉顾学生兴趣爱好和成绩,不伦不类,有失教育公平。笔者咋一看新闻标题,也有“严肃不足儿戏有余”的感觉,但细读后却认为,“抓阄”选专业,非最合理却最公平。
首先,“抓阄”只是学生选专业的方式之一。从报道看,并不是全部学生靠“抓阄”来定专业。学院根据学习成绩与综合表现,把585人分成了“学霸”和普通同学。排名前190位的“学霸”有一次自选机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抓阄”后有不满意同学,还可以自己找其他同学进行一次互换。换句话说,学校已给了同学们通过努力当“学霸”来挑选自己喜爱的专业的机会,还给了大家互换专业的机会,“抓阄”只是自选、互换之外的第三种方式而已,因此,同学们选专业并不完全靠“手气”。
其次,让学生凭兴趣、爱好来选专业,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难以操作。哪个同学对哪个专业的兴趣、爱好有多少,根本无法通过量化分析来确定,哪个同学读哪个专业更容易成才,也无法量化测定。就现实而言,就业机会和职业前景,在同一个大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下,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大专业下的细分专业,“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区别并不明显,况且“冷门”和“热门”很多情况下是可能随市场而转化的。所以,大专业背景下,任凭同学们靠兴趣爱好选专业,说来容易操作难,也无多大必要。
再次,通过“抓阄”决定专业,是防止黑箱操作的最好办法。过去,一些高校在分专业时,“拼人脉“、“拼爹”、“拼钱”是公开的秘密,有关系、有背景、家庭富裕的学生可以挑选好专业,原因都是“你懂的”,师生对此非议不少,严重影响了学校风气。这次南华大学城建学院将“抓阄”引入部分学生的专业选择,一改过去透明度不高的做法,阳光操作,公平公正,使学生有平等的机会选择,值得充分肯定。这种选择也许不是最合理的,可能“错配”个别学生的专业,但一定是最公平的。对参与抓阄的学生来说,自己尽管当不了“学霸”,失去自选专业的机会,毕竟自己还有机会将自己喜欢的专业抓在手中,运气好坏也不怨恨别人。而不必像过去一些学兄学姐们一样,只有“羡慕嫉妒恨”分到好专业的同学。
其实,作为执行某项政策的辅助手段,现实中用“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幸运儿”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各城市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配售、配租,大都是靠抽签方式确定租售人。像北京、广州一些城市对机动车限牌后,不想通过拍卖取得车牌的市民,也可以通过电脑抽签方式(另一种“抓阄”)取得号牌。“抓阄”方式虽然“老土”,但在公众对公平、公正追求越来越多强烈的今天,依然焕发着时代光彩。
任何决策都不可能兼顾全面,十全十美,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华大学城建学院采取“抓阄”方式确定学生专业,可能是无奈之举,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但无疑是最公平的。
文/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