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故事】志愿者眼中的抗战老兵

25.08.2015  21:59
\ - 上饶之窗
\ - 上饶之窗
\ - 上饶之窗
\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编者按】

当硝烟逐渐散去,当苦难成为追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却不会忘却抗日战争中浴火而生的每一个身影。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就曾经西迁贵州湄潭,得到了贵州人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探访抗战老兵暑期社会实践队贵州小分队一行九人来到贵州,探访黔籍抗战老兵,重温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志愿者眼中的抗战老兵


  8月11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探访抗战老兵暑期社会实践队贵州小分队如期开始了探访抗战老兵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天,他们走进了三位老兵的家中,重温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点滴故事。

   “老人闪烁的双目最动人”

  一进到抗战老兵侯伟功老人的家中,便见一位精神矍铄、腰板笔直的老人坐在客厅内,静静地等待着他们。

  侯伟功老人今年已经99岁了。虽然他的听力非常不好,但是当他得知队员们想要了解抗战时期的往事,老人立刻往前坐了坐,开始滔滔不绝地回顾往事。此时的他眼神似乎都放着光,让队员们一度忘记了,眼前的这位老人,其实是双目失明的。


队员们听黔籍抗战老兵侯伟功老人讲述战争往事。张刚 摄


  参军之初,侯伟功是步兵,并且参与过淞沪会战。那时整个军队谨记一条命令,就是要“死守上海”。在一次战斗中,日军攻打海岸线,敌人进行火力侦察后,测好距离,找好突破口,就开炮登陆,岸上有一个营还没来得及开炮就被炸掉了。而侯伟功所带的营当时就在缺口不远处。侯伟功说,当时已经没有恐惧可言,只想着尽快补偿兵力,拼命抵抗的同时还要智取敌军。


侯伟功老人讲到激动之处,忍不住比划起来。张刚 摄


  在战争中,部队撤退到上海农村后抓紧砍竹子、挖战壕,战壕足足有一米八深。把挖好的战壕用竹子盖好,在凳子上打击敌人,之后佯装逃跑。等敌人赶来,由于凳子已被撤走,敌人便全员陷入战壕中……老人绘声绘色地讲着淞沪会战的始末,仿佛他又重新回到了年轻时的战场。

  “那份低调与朴实吸引着我”

  队员们探访的第二位老兵——杨乐三老人——曾是一位空军。

  由于杨老也已是95岁高龄,没有办法听清队员们的声音,只能通过在纸上写字和队员们交流。

  战争年代,杨乐三老人的家庭条件好,算是当地富足的人家,但老人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他决定跟着部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队员们探访黔籍抗战老兵杨乐三老人。张刚 摄
 

  让家人没有想到的是,杨乐三这一走就是好多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祖国大江南北,他全都走了个遍。对于杨老来说,跟着部队走南闯北,这是老人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

  当时,杨乐三老人是机械师,负责的是修理、加油、挂弹这样的工作,甚至一度和飞虎队一起工作。

  队员们希望老人讲讲抗战的故事,老人只是摇头,说“讲不好,讲不好”。即使队员们再三恳请,老人还是拒绝了。也许那些战争年代的故事都珍藏在心中,越有感触越想表达却越讲不好吧。

  杨乐三老人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十分朴实,那份低调与朴实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细节最打动人心”

  94岁的王德懋老人是位知识分子。作为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的毕业生,他因为英语成绩好被派去作远东军译员,投笔从戎。

  队员们见到王德懋老人时,他已患上了帕金森病,不能流畅地沟通,因此队员们主要通过老兵的子女以及珍贵的旧照片来了解老兵的情况。

  黔籍抗战老兵王德懋虽因病不能纵情讲诉他的故事,但他默默听着,时不时点点头的温情细节最打动人心。张刚 摄
 

  在当时所有译员中,只有王德懋来自贵州。相比其他人,他的英语水平反而显得“太低”。但他并不服气,短短几个月翻烂了一本中英词典,最终英语水平大大提高,做翻译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抗战期间,王德懋奔赴昆明、缅甸、印度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到战争中。老人回忆说,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中国兵和两个美国兵在争吵,就上前帮中国兵说话,用英语同美国兵吵了起来,后来来了两个宪兵,问明原因管住了滋事的美国兵。王德懋为中国兵出了气,得到同伴的称赞。

  在队员们与老人的子女交谈时,一旁的王德懋老人默默地用颤抖的双手将茶几上的果篮缓缓端到队员们的面前,示意他们吃葡萄。坐在一旁的老先生虽不能纵情讲诉他的故事,但他默默听着,时不时点点头的温情细节最打动人心。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探访抗战老兵暑期社会实践队贵州小分队:朱乃璇、刘嘉松、赵贵佳、张刚、李佳蕊、关心杨、唐菽谦、熊中延、吴佳佳 贵州报道)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