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念馆“扩容” 2834件文物展出(图)

08.07.2015  12:15
原标题:抗战纪念馆“扩容” 2834件文物展出(图)

原标题:抗战纪念馆“扩容” 2834件文物展出(图)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昨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讯 (记者黄颖)昨日,《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展厅开幕。此次展览是在纪念抗战60周年的“伟大胜利”展览基础上,历时半年多重新布展而成。

据抗战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总面积达6700平方米,共有1170幅照片,2834件文物,与纪念抗战60周年时展出的900多件文物相比,增加了2倍多,其中有1500余件为首次展出。

东方主战场”设独立单元

以物证史”,抗战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重新布展,大量增加文物的原因之一,便是通过文物证明历史,而序厅部分也比之前扩大一倍规模,两侧像展开的书页,使得展厅开始和结束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整个展览共分为8个部分,42个单元,从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包括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抗战路线、日军暴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与多个国家共同作战反法西斯、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铭记历史等。

整个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结尾,见到这16个字的同时,也走完了展览全程。

据介绍,与60周年布展不同,抗战胜利70周年布展时,增加了“历史贡献”的主题,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主战场的作用。

为此,将展览的第五部分主题设置为“东方主战场——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此部分内容原本是散落于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展之中,经过选择整理后,独立成展览的一个部分,以体现中国战场的贡献。

多种展陈方式带观众走入抗战历史

在展陈方式上,除了展品、历史照片,还在部分展厅布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雕塑,让观众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介绍东北抗联时,展厅内的地板为黑色,“种植”了部分白桦树,展柜内也有“白雪”陪衬展品,以体现东北地域特色。

再例如抗战胜利部分,就将南京受降现场的桌椅搬到了展厅内,再配合铺满整面墙的历史照片,立体再现当时情景。

此外,还有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等事迹也被制作成为雕塑,配合部分视频全方位呈现战场景象。

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展中就已使用过的“半景画”,则利用声光电原理,引领观众重温卢沟桥事变,雷电交加伴随枪声炮响,不同光线变幻展示战场硝烟,令人身临其境,仅两分半钟的展示却分外震撼。

同样充满创意的还有第七部分,抗战胜利中的最后一个展厅,地面铺设的是玻璃地板,脚下的下沉空间中摆放着的是500多件从日军处缴获的战利品,寓意将一切侵略踩在脚下。

另外,今年展览中,还散落了12封抗战家书,有的来自抗日将领,有的是普通人的日记,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还原人在战争机器下的挣扎与勇气,是铁血征战中,一抹难得的人情味儿。

■ 回顾

抗战纪念馆主题展览三变迁

落成于1987年的抗战纪念馆,主题展览经历了三次变迁,陈列面积逐步从1320平方米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

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抗战馆推出了“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该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配合使用了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2010年,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5周年庆典,抗战馆对原“伟大胜利”展览进行了全面更新,新增文物54件(套),将文物陈列更加人性化,文物与图片、文字融为一体,并营造出格调高雅的整体环境。

在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抗战馆再次重新陈列“伟大胜利”展览,并将其更名为“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以突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战场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相比,70周年纪念展中的文物数量从900多件上升到了2834件,意在以物证史,用属于历史的内容,还历史本来面貌。

数说

展览总面积:6700平方米

展品:1170幅照片,2834件文物,图标56件,珍贵抗战家书12封,历史视频12个。

文物中有1500多件系新增文物,包括从2.5万件馆藏文物中选取,以及从中国档案馆等处复制的珍贵史料。

展陈方式:展品、历史照片、布景、雕塑、半景画。

展览各部分展区分布

●东方主战场

主要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牵制日本兵力最多,有力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

●日军暴行

主要反映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屠杀、迫害和摧残。

●中流砥柱

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全民族抗战

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协同作战。

●中国局部抗战

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东北抗联进行抗日斗争。

●得道多助

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伟大胜利

主要反映中国人民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铭记历史

主要反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 对话

以物证史”展现中国抗战巨大贡献

这次展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抗战更加深入人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布展从去年9月持续至今,按照“以物证史”的思路陈设,希望通过讲好文物故事,让观众熟知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在东方主战场作出的贡献。此次展览还将作为抗战纪念馆基本陈列长期开放。

用史实说话“讲好抗战故事

新京报:这次重新布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主要思路是什么?

罗存康:去年九月份,我们开始重新布置《伟大胜利》的展陈,一直持续到了今年6月份,主要思路还是“以物证史”,用历史事实说话。另外,在这次的展览中,还有相当部分展品是我们2005年之后公开征集的,近十多年以来收集的成果,我们特别强调能够通过文物和史料,讲好抗战故事,用细节打动观众。

新京报:此次展览的展示重点有哪些?与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展相比,又有哪些主要变化?

罗存康:今年8个部分的主题展览,主要突出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另一个是反映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东方主战场的地位。特别是第二个,中国战场和世界战场的关系,是我们展示的重点。

2005年的时候,我们的展览名称叫“伟大胜利”,这次展览名称又加了“历史贡献”,就是为了突出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而且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新京报:展览布局方面都作了哪些考虑?

罗存康:展览序厅整体面积较抗战胜利60周年相比,增加了近一倍,它像一个展开的书页,而8个部分42个单元内容组成的抗战历史,就像一幅幅画卷,为观众徐徐呈现抗战故事。另外在序厅顶部,蓝色棚顶上点缀着白色星光,脚下是黑色大理石地面,主题建筑是《铜墙铁壁》雕塑,寓意着中国人民的抗战顶天立地。

新京报:最后一个部分增加了将缴获日军枪支踩在脚下的内容,有何寓意?

罗存康:这个部分是一个组合式的陈列,将抗战以来缴获的日军武器放在玻璃板下,一个是要将日本战争机器踩在脚下,另一个是为了纪念当年我们没有枪炮,从敌人手中缴获。如果我来讲解,我会自然地想起一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浴血奋战缴获了日军的武器,又拿过来抗击日军。

多件展品系首次亮相

新京报:这次展览有没有特别的“镇馆之宝”展示?

罗存康:“镇馆之宝”很多,我们1987年就推出的半景画是其中之一,时间大约两分半钟。这幅画是通过油画、声光电和解说,再现当年卢沟桥事变基本经过。与国外的静态展示相比,今年我们动静结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感染力和生动性更强。

新京报:为了突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以及主战场的地位,此次展览增加了“东方主战场”,这部分会有哪些重点文物进行展示?

罗存康:为了反映中国敌后战场持久作战的内容,新增了很多档案、文献,以及抗战家书进行重点展示,还有参加抗战军人的名言警句。比如左权的家书,运用了他的一句话“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这是以前没有展出过的。

另外反映中国远征军作战时,重点展示了仁安羌大捷,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等内容,还把毛主席、周恩来的挽诗挽词进行了重点展示,特别是用文字版的形式展示了毛主席对戴安澜将军的评价。

在中国为盟军修筑机场方面,也进行了重点展示,特意从四川征集了四川民众修筑机场时使用的石碾,是用来在修筑飞机跑道时轧跑道用的。当年盟军轰炸日本本土5.2万次中,大部分起飞都是从中国空军基地,还有的飞机油不够了降落在中国战场上,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还曾发布布告,盟军飞行员一旦降落根据地要立即救助等,这些资料都是首次展出。

另外,为了展现对国外战争的支持,我们在展览中展出了毛岸英使用过的俄文大百科全书、胡济邦报道苏联卫国战争的中苏文化月刊等,都是首次展出的。

文物展示抗战年代人性温情

新京报:今年的主题展览新增了很多文物,你重点推荐?

罗存康:值得推荐的文物很多。例如第一部分抗日将领苟吉堂写在毛巾上的抗议书,就非常感人。当时他们作为日本留学生,被要求要么退学回国,要么停止抗议,作为日本陆军士官的学生苟吉堂还曾经被关起来过,他将抗议书写在了毛巾上,这条毛巾也是第一次展出。我们还有12封家书的展示,内容非常感人。

新京报:这些家书征集途径是什么?有没有遇到困难?

罗存康:主要还是抗战将士后人捐赠,收集起来很难。比如有一件灯柜文物,是川军将领傅常出战前给家人留下的“遗书”,家人怕丢失就将内容刻在了灯柜上。这件文物收集很难,是首次展出的文物,是我们与傅常家人反复联系后获得,因为他的后人都想要,也舍不得。最后他们家人认为,这份家书不应该是属于家人,而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应当拿出来体现抗战爆发后,军人的家国情怀。

新京报:在展陈形式上,这次展览又有什么创新?

罗存康:就拿左权家书来说,2005年也展出过,只是放在展柜里,这次使用了幻灯投影的方式投放到墙上,让观众能去仔细地阅读。 新京报记者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