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网:汪洋在辽宁考察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时强调 要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并努力夺取秋粮丰收
汪洋指出,入夏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严重的夏伏旱,特别是东北西部旱情发展快、程度深、影响大。干旱造成部分地区秋粮减产,部分群众饮水困难,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今年农业形势总体较好,夏粮增产、早稻丰收,但秋粮是大头,产量占全年的70%,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东北地区秋粮产量和调出量占全国的1/3,这些年粮食“十连增”,东北地区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正值东北地区秋粮生长的关键时期,旱灾是最大的威胁。东北秋粮一旦减产,不仅影响全国粮食丰收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旱区各地要充分认识抗旱救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坚决打好这场硬仗。
汪洋指出,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中下旬东北有效降雨仍将偏少,旱情可能持续发展,不排除出现夏秋冬连旱甚至冬春连旱。要立足抗大旱、抗长旱,重点落实好以下抗旱救灾措施:一要突出“保饮保秋”。千方百计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多措并举保障秋粮用水,特别是要保障水稻生产,争取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不减产、非旱区多增产。二要做好防火工作。全面加强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急预案,坚决避免发生重大火灾和人员伤亡。三要加强水源调度。实行水源统一管理,区分轻重缓急,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做好江河湖库联合调度,努力用好现有抗旱水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多引、多提、多蓄,增加地表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在旱情严重条件下,要特别重视节约用水,及时采取强制性节水措施。四要强化科学抗旱。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措施,保水保墒保苗,发挥科技人员和各类服务组织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搞好田间管理,抓好病虫害防控。及时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并及时谋划明年的农业生产。五要安排好群众生活。加大救助救济力度,特别是要重点关注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六要研究调整农业结构。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等问题。
汪洋强调,这次旱灾影响最大的是农业,受损最多的是农民,要加大对抗旱救灾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已经下拨了特大抗旱补助经费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近期还将再安排一批,重点支持重旱地区抗旱和农业生产恢复。发改、财政、水利、农业、气象、林业、电力、石油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抗旱减灾合力。地方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抗旱措施到位。尤其要增加抗旱投入,研究制定抗旱浇灌补助、抗旱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并切实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抗旱积极性。
汪洋强调,我国水资源短缺,干旱始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瓶颈。这次旱灾再次暴露出虽然这些年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必须痛定思痛,立足长远,综合施策,下决心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一要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切实解决好一些粮食主产区资源性、工程性缺水的问题。二要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像辽西等传统旱区,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三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稳产高产的大中型灌区。四要加强农业节水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
汪洋强调,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很大。解决好这个问题,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调动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一要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切实把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应保必保的重点领域,力争能有较大增加。同时,要通过财政补贴、奖励、贴息等办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项目建管,并研究建立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二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加快涉水税费和价格改革,形成长期稳定的盈利预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水利领域。三要建立促进节水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统筹考虑节水技术、节水设施建设和节约用水机制,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考察结束后,陈雷迅速召开国家防办专题会议,传达贯彻汪洋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安排部署当前抗旱和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