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中国富豪做慈善的难度与出路
中国的富人购买了很多西方国家富翁品味的东西:艺术品、湾流私人飞机、DRC葡萄酒和爱玛仕手袋。但微软(MSFT)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他们还没有接受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慈善。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呼吁中国的富人多做慈善,认为中国缺乏系统性慈善行为,并称政府应考虑对慈善采取政策鼓励,例如减免税收。
在大多数情况下,奢侈品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前者服务于人的生物功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后者购买的是一种身份与认同。具有高人一等的品质和昂贵得让绝大多数人“只能艳羡,无法拥有”的价格,理所当然成为奢侈品体现其存在意义的首要条件。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裕人群进入了西方顶级品牌的视野,这与现阶段中国文化和国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分不开。富裕人群的膨胀,必然导致高档消费行为在各地的迅速增多,其榜样作用也渐趋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出于从众、攀比和身份的需要,逐渐从接受、购买到养成习惯,导致奢侈品消费者骤增。
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是一门学问。如同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一个学习消费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培训过程。马克斯·韦伯指出,只有当人们普遍能心怀感激与敬畏地对待财富,用正当合理的手段创造财富,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使用财富时,一个社会才会具有与现代文明相称的财富伦理水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才成为可能。所以,败坏的人心不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也不可能建构“好的市场经济”,相互为恶、不择手段的传统利害观、财富观随时有可能成为财富的毁灭之源。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必须学会如何看待财富、追求财富和支配财富,共同建设健康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每一个消费者,尤其是富裕阶层都应当从自己做起,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倡导责任与文明的新消费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起理性消费的新风尚。
与国外相比,我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普及性上还有较大差距,公众参与率较低。资料显示,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据介绍,美国的慈善捐赠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全国民众。我国慈善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欠完备,慈善事业遭遇的最大尴尬是缺少制度和文化的“设计”。因我国现有慈善机构大多依附于政府机关,主要依靠政府劝募,而慈善资源的动员力量弱小,民间救助的存在和发展举步维艰。人们所熟知的“诺斯悖论”,描述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态,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吊诡的是,在重重慈善丑闻的重创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慈善机构的公益性。
面对日益下滑的慈善公信力,如何挽回慈善事业的“生命力”?正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的那样,“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所以,鼓励中国的富人多做慈善,一方面固然需要富人树立良好的慈善形象,另一方面慈善机构自身也要有良好的形象,这有赖于政府的制度设计,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笔者以为,发展慈善事业,必须从根本上改观捐赠者、社会公众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态势,增强慈善的透明度,确保慈善事业的公益目的。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