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奇才黄远生

09.09.2014  13:34

  □潘浔

  背倚千古文化景观庐山、面向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近代著名记者、“远生通讯”首创者、“报界之奇才”黄远生的墓园就坐落在其故乡九江贺嘉山陵园内。

  夏日炎炎的日子,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谒他的墓园,点一炷心香深切怀念。那庐山的丛丛杜鹃、那鄱阳湖的清清碧波、那沉沉的冰川石、那长子黄席群、三子黄席棠的骨灰,静静地环绕在黄远生的墓园,仿佛在向世人细细诉说这位先贤昨日的故事。黄远生(1885—1915年),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九江县新合镇址坊村人。其出生于书香之家,祖父黄凤楼道光时任壬辰进士;父亲黄儒藻有“文采秀发”之誉,但屡试不第。母亲姚氏,为名门闺秀,知书识字,习礼明诗。远生有幸自幼受到慈母的精心抚育和熏陶,稍长时随名秀才黄季璇攻读经、史、诗、文,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年幼时的他,尤喜凝视庐山山野风光,背诵诗文,感怀古人。他19岁中秀才和举人,20岁中进士,不愿做官,即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法律,同时学习日文和英文,十分留心时事。于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国,任邮传部外郎、参议厅行走、编译局篆修官。辛亥革命后他绝意仕途,专门从事新闻写作,兼作律师。他经常在《亚细亚报》《东方时报》《申报》《庸言》等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文笔隽健、才思敏捷、切中时弊、见解新颖的议论国家大事的好文章,唤醒国人改造国家、造福社会。他兼任了上海《申报》《时报》驻北京通讯员,参与创办了《少年中国》周刊,所作的新闻通讯在激励民心、改善政治、关注时政、针砭时弊等方面让社会各界耳目一新。他认为,只有“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才能使“百年之后,吾黄种犹有再兴之日”。因此,记者当怀救国之心,以“一新政治及社会之空气”为己任,以求“发挥真理,表著民德,鼓舞国魂”;并认为报刊使命需“为生民为社会请命”。当年,黄远生与其他二人并称为“新中国三少年”而声名远播。

  至今,还广为流传着袁世凯鉴于黄远生的名气和文笔,欲花十万大洋收买他撰文赞成帝制文章的故事。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暴露后,黄远生不从,便由北京逃至上海,在上海各大报上公开声明反对帝制。后又经日本逃到美国,1915年12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被人暗杀,年仅31岁。第二年,远生遗骸运回上海,各界友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极尽哀荣。后改葬回故乡九江市城郊十里铺山下,又迁葬于贺嘉山陵园名人园。“一榜为君最少年,著书立说得风光”“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众口传。”同时代的友人为他留下寄托无限哀思的诗文,让后人传唱。

  有“民初新闻界三杰”美誉的黄远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极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铁肩担道义,妙手作文章”的雄心全身心投入新闻事业,并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他的采访领域宽泛、新闻来源广阔,对达官贵人、政客、艺人等均有深入采访,为当时新闻界所称颂。他的政论时评,目光敏锐、剖微显著、深入浅出,为京沪各大报争相发表。他的新闻通讯,判断明确、夹叙夹议、行文流畅、庄谐并进,开印象派记者之风,深受社会各层次读者钟爱。他尤其以所撰《北京通讯》而驰名报界,并成为中国新闻通讯创始人。至今,人们仍然将《北京通讯》作为研究民国初期社会历史弥足珍贵的资料,认为“不看他的通讯的就不配谈民国初年的政治动态和社会万象”。他亦奉之为“后世报告文学的鼻祖”。

  难能可贵的是,黄远生在新闻理论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至今仍在广泛运用他的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导新闻实践。他在《少年中国之自白》《平民之贵族奴隶之平民》《消极之乐观》《新年闲话》等文章中阐述了他的新闻思想,如:主张舆论机关的职责就是为民生社会请命,新闻记者要敢于“指斥乖舆,指责权贵”。其二,强调新闻报导必须真实、客观、公正、评价、议论也应恰其分。语言诚实、单纯与自然。其三,提倡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从而在我国新闻采写理论上取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发展”。他的著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历史、文艺等多方面多领域。在其死后由其友人林志钧汇集成册《黄远生遗著》,共四卷,1920年由商务局印书馆出版。1987年,该书经其长子黄席群增补校订后又由商务印书馆补排影印出版。

  黄远生后人近况如何?是世人关注的问题。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英年早逝后留下了三个分别6岁、3岁和2岁的儿子。在国人的捐款扶助下,三兄弟继承父亲的遗志,均成长为享誉学界的专家、教授。老大黄席群为西北师大教授、全国著名翻译家,校译了《美国的历程》《现代英国史》《现代世界体系》等名著;老二黄席椿创办了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是开创我国瞬态电磁场与对流层电磁波研究的顶级专家;老三黄席棠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后创办了厦门大学物理系,是中国物理学界著名学者。他们为“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远生精神发扬光大。

  如今,海内外新闻界、高等学府的新闻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纷纷来九江寻访黄远生墓地,追寻他的足迹,搜集他的史料进行专题研究,丰富了我国新闻学理论和新闻实践,让“远生通讯”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