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鄱阳湖”系列报道之二 人之困谋生鄱阳湖的纠结

03.12.2013  23:21

  枯水期提前并延长成为常态化,使得鄱阳湖生态系统遭受威胁。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病变”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湿地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鸟矛盾、人鱼矛盾、人水矛盾随之产生。

  人鸟争食代价村民难承受

  当候鸟一年又一年飞抵鄱阳湖时,鄱阳湖畔不少朴实的村民至今还在为候鸟的口粮买单。

  离永修县城不到20公里的大湖池候鸟保护区,11月底迎来了17个种类近3万只候鸟。阳光下,成片的候鸟在蓝天尽情飞翔,十分壮观。多年来,鄱阳湖核心保护区的村民却为此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经受着候鸟保护与自身利益如何两全的煎熬。

  据大湖池保护站站长梅勇介绍,该保护区内目前栖息着2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在他看来,今年水小浅滩多,苦草生长旺盛,候鸟找食方便,数量多于去年。

  每年,当成群的候鸟翩翩而至,保护区内的村民既喜又忧。永修县吴城镇丁家山村几乎年年遭受“鸟灾”,一村民说,候鸟经常飞到稻田里吃谷子,蹲在鱼塘边叼走鱼。该镇边山村村民也是一肚子苦水:“自家菜园里种的蔬菜成了候鸟的美食。

  持续旱情直接导致越冬的候鸟食不果腹,它们被迫成群偷食湖区周边人工养殖的鱼苗。最典型的例子是:鄱阳一商人投资70万元在保护区内种地养鱼,不料引来成群的候鸟频频光临,一个月之内,损失惨重,血本无归。

  “它们每只一餐至少能吃一斤鱼,你又不能猎杀,赶又赶不走。”湖口县马影镇养殖户刘顺利说,他装备了鞭炮、铜锣等,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池塘来回跑,驱逐那些来犯的候鸟。

  商人可以选择离开,但扎根这片土地的村民只能承受。看着劳动的果实被候鸟偷吃了,自己的生存受到影响,村民欲哭无泪。

  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说,鄱阳湖之所以成为候鸟的天堂,除了气候条件优越外,还有广阔的湖区湿地为候鸟孕育丰富的食物,尤其是浅水区和草滩的螺蛳、小贝类和藜蒿。小螺蛳、小贝类是东方白鹳、白琵鹭的可口佳料,藜蒿则是小天鹅、雁鸭的喜爱食物。干旱致渔业资源锐减,不少植物退化,湖区难以提供候鸟食粮,它们只能开辟新的食物源,附近的农田水塘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取水困难居民生活受影响

  在鄱阳湖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最大淡水湖变身“河沟”,传统“水乡”频闹“水荒”。

  11月21日,记者在都昌县自来水公司取水口附近看到,当年行船处,如今汽车跑。在都昌县印山附近水域,来自九江市的专业抽水队正在抽水。离取水口不远,是都昌水文站,只见该站水位观测井和水尺等设施全部裸露在干枯的湖床上,水文站已无水可测。

  工人们说,因鄱阳湖水位急剧下降,10月中旬以来已无法正常取水,县城供水时断时续,一些居民用水需到附近有深水井的熟人家里取水。

  都昌自来水厂的临时取水口,已经向湖心延伸,一条新开挖的沟上,5台水泵正在源源不断地抽水。工人王贤良说,从10月中旬就开始抽水,已抽了一个多月了。他们日夜坚守在此,任务就是开动机器,让5台水泵全天候运转,以确保城区10多万居民的正常供水。王贤良说,每台机器每个小时的抽水量能达到240立方米,但好景不长,随着水位降低,二级提水也不能满足全县居民用水需要,水厂实施了三级提水。

  实际上,不仅今年都昌自来水厂取水难,类似现象由来已久,每遇枯水季节,用水危机就会出现。去年1月初,鄱阳湖都昌水域遭遇了50多年以来最低水位,鄱阳湖都昌水文站水位低至7.93米,是自1952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低水位,导致都昌县城12万居民饮水困难。

  都昌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说,鄱阳湖沿湖区很多取水高程是依据2000年以前的枯水期数据设计的,水位在8.7米时,供水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水泵比以前往下延伸了80米,也只能确保县城八成居民生活用水不受影响,而其他两成居民只能依靠在低峰期时蓄水,以应对缺水危机。

  都昌县三汊港镇三面环水,是个拥有3万多人口的大镇,属典型的滨湖乡镇。可是,持续不下雨的老天,还是将村民逼入了缺水的境地。眼下,鄱阳湖水面越来越窄,镇上的自来水厂取水困难,不能24小时全天候正常供水,往往选择在用水低峰期停水,以储存足够的水供居民做饭。

  不仅是自来水,该镇一些村子10余米深的井也几乎干枯,只有深达30余米的机井在这个特殊时期发挥“顶梁柱”的作用。

  据了解,都昌下辖24个乡镇,80多万人口,沿湖而居21个乡镇的60多万人口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鄱阳湖边的其他城市同样遭遇取水难。在余干县、鄱阳县等地一批沿湖乡镇水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取水困难甚至无水可取。沿湖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地下水位低,水井出水严重不足,不少农户的水井每天出水量仅够一人饮用。

  流沙蔓延防沙治沙很急迫

  在都昌县多宝乡新屋刘村,记者发现一片片小型“沙漠”出现在田间地头。部分农田已沉积两米多深的沙土,连野草都难以生长;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彭泽县定山镇东光村,来自江边的流沙步步逼近村庄。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告诉记者,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上多变的气候条件,鄱阳湖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沙化问题。土地沙化破坏生态平衡,使植物退化加剧。2010年的调查发现,鄱阳湖有沙化面积3.8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星子县、永修县的松门山、湖口县的老召山、都昌县的多宝乡等地。

  长期关注南方土地沙化的学者研究发现,由于鄱阳湖流域水位持续下降,加上湖区风力较大,沙乘风势,破坏植被,增加了沙化土地面积扩大风险。有调查表明,鄱阳湖风化流沙正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持续向外扩散。

  按国家林业局要求,我省每5年开展一次沙化土地监测工作,最近一次沙化土地监测是在2009年,监测数据显示,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72480.9公顷,其中鄱阳湖周边地区24587公顷。

  近些年来,我省经过大力治理,防沙治沙主要采取生物治理模式,即通过在沙化土地植树、种草、种果等,使沙地变绿洲,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进人退”的趋势。

  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我国沙化土地治理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北方干旱区,对南方沙化土地治理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没有完善的技术体系。省绿化委办公室相关人士称,我省林业部门正在通过彭泽治沙示范区建设,探索有效的防沙治沙模式,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提高治沙效率。

  此外,干旱对鄱阳湖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人员同时发现,无论在康山、都昌还是星子的水文监测站,鄱阳湖在枯水期的水质要比丰水期差,这是因为枯水期湖水自净能力减弱。

  据介绍,鄱阳湖水质呈下降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大多以一类、二类水为主,所占比例约为86%;即便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优质水的比例下滑也不太明显。但进入本世纪,一类和二类水质的比例降低明显,三类水增加。

  本报记者杜金存徐黎明文/图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