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 又话农时 吹响做好“三农”工作集结号
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三农”问题是每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和焦点。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再次吹响了做好“三农”工作的集结号。
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等地重要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如何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我省代表纷纷献策。
农业更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农业在取得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等一系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生态环境“硬约束”增强等新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关键要依靠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印孙说:“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是调整农业结构的关键。农业发展须结合区域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他看来,江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其在农业发展上蕴含无限潜力。对此,林印孙建议,瞄准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扩大单位土地种植面积的经济效益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作为粮食主产区,近年来,上饶通过产业化经营与科技创新以及积极推广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种植,打造了一大批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要在一些有条件的农业生产区,加快实施就地转化,完善农业深加工这条产业链。”全国人大代表、上饶市委书记陈俊卿介绍,目前,上饶正在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按照“有规划、有标准、有主体、有产业、有品牌、有机构”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完善农业全产业链。
农民更富
多措并举提升幸福指数
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赣县五云镇镇长明经华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14年,赣州市财政民生类支出303.1亿元,增长11.6%,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56.6%,连续三年超过5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6元,增长11.6%,增速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全市共计减少贫困人口34.4万人,四年累计脱贫近110万人。
这并不只是一组简单的数据,数据背后显现的是赣州近年来在着力推动“三农”发展,描绘“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美好图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帮助农民群众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前提是扎实有效地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明经华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三农”是底盘,是根基。
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井冈山,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006元提高到2014年的5926元。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038万户3.1145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409户1.928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了10.42个百分点。“井冈山市始终把摆脱贫困作为一份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的政治责任。”全国人大代表、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龙波舟说,井冈山市将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创新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如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等,切实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更美:
那山那水依旧留住乡愁
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农村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2014年,五云镇共硬化村组公路12.4公里,新修10座水陂,解决了200多亩的农田灌溉,改造危旧土坯房490户。明经华说,要激活农村最小“组织细胞”,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探索多种自治形式,推广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书记殷美根说,九江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方案、规划和政策措施保障,同时结合城乡一体化、镇村联动推进整个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九江重点把两违建筑刹住,成立了两所一队(国土所、规划所和执法大队);采取疏堵结合,有序有规地满足确有住房需求的人群。同时,每年对农村的“穿衣戴帽”、环境改造进行补贴。
村落换新颜,青山依旧在。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那山那水依旧能留住乡愁。
江西日报特派记者 齐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