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任

17.07.2015  04:01

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现场。

七月的北京正值酷暑,烈日当头。坐落在北京西郊的国家行政学院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氛围。

7月10日至14日,由中央组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主办的省部级干部“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在这里举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据统计,十八大后总书记视察的企业七成左右为制造类,并多次在考察中对制造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是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行动纲领,深入解读这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部委、地方的领导干部以及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充分领会纲领精神,并能够尽快付诸实践,扎实有序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5天时间里,来自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部分中管金融企业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148位学员通过专题讲授、分组研讨、现场教学、座谈交流等活动,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一次系统集中的学习,围绕自主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进行研讨。

质量是制造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特别呼吁中国人在大数据的时代,提炼自己的质量管理方法,这对提升质量非常重要……”台上的专家做着细致、深入的剖析讲解,甚至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台下的学员们也都目光炯炯,专心致志,材料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体会……

专题讲授——以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研讨班期间为学员们进行专题讲授的老师来自各个领域,可谓“阵容豪华”,既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等省部级领导,也有尤政、林忠钦、干勇、殷瑞钰、屈贤明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著名专家。他们讲授的内容各成体系,层层递进。从科技发展道路到创新体系建设,从制造业质量提升到工业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不仅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也对未来的发展给出了行动方向。“有水准,有深度,真是让人受益匪浅!”课间走出报告厅休息的学员们总是这样议论着。

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如果我们抓不住这次机会,在别人进行工业4.0的时候,我们还在进行工业2.0,就要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就算实现了工业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远远甩在后头。”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以“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典型案例剖析”为主题为研讨班做了首场报告。周济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高端装备工程,一定要把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主攻方向,创新驱动,跨越发展。

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更为突出,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为学员们解答了“为什么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如何抓好中国制造2025的贯彻落实?”这三大核心问题。 实施中国制造2025,地方是关键。政府对一些关键领域或环节给予扶持,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苗圩在专题讲授中提醒,一定要防止政府引导变成政府主导,甚至代替市场做决策,避免盲目投资并陷入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传统发展误区”。

如今我国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未来的发展仍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统筹布局。“这是一个大家都在谈科技的时代,但是有曲解,也有炒作,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要避免道听途说,更要避免一己私利,”来自科学技术部的曹健林副部长告诫学员们,要警惕“捧杀”,也要警惕“棒杀”。”

面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工程院林中钦院士分析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质量水平不高,而质量升级正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也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互联网+”也是本期研讨班的重点内容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说:“包容和宽松是对新生事物最好的支持,比如给科学家松绑,给企业松绑,如今‘互联网+’我们也要松绑。” 可以预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专家讲的内容很深入,这样的教学、对这些文件的解读非常必要!”一位学员频频点头:“有高度,有深度,有操作性!”另一位学员告诉人民网记者,通过这次集中学习对“中国制造2025”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建设制造强国应该是我们国家发展壮大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我觉得把‘中国制造2025’看成一个国家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研讨——向同一目标凝聚理解与共识

学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谦虚的态度来互相学习、交流,是这次研讨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中国制造都有着独到理解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把握一切时间与同行们交流研讨。

课间的走廊上、大厅里,随处可见学员们聚在一起,分享意见、交流经验;餐厅里,学员们吃饭也不忘和同桌的其他学员探讨、交流,连电视都顾不上抬头看一眼;甚至在中午出行的大巴车上,许多学员都放弃了中午这短短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互相热烈地讨论着。

我国制造业确实存在着质量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质量信誉不高的问题,”一位学员说:“所以说制造业质量的振兴上升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发力。

另一位学员表示,“互联网+”协同制造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过,‘互联网+’的未知大于已知,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我们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否则发展得越快,问题越大。”

学员们一致认为,我国制造业现在面临着资源不足、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全球经济震荡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还是需要从提高效率入手,尽力打造出规模与效益优化、富有发展潜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制造业。

同时,学员们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回去我们一定得抓紧来做,抓紧推进,把握住时机,提升制造业质量、建设制造强国实在是太重要了。

共识在交流中凝聚,方向在讨论中形成。一位学员告诉记者:“这次难得的交流研讨机会,大家都十分珍惜。我们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学习、互相交流,深刻领会‘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互相分享实践经验,争取为回到工作岗位之后贯彻执行行动纲领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场教学——直观体验高精尖领域前沿科技

在专题讲授之外,现场教学也是此次专题研讨班的一大亮点。7月12日周日,学员们顶着烈日来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研中心,近距离感受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参观的第一站。进入展厅后,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或悬挂在空中、或放置在地面的各类空间飞行器的一比一模型,这让学员们纷纷惊叹。为学员们参观讲解的是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忠宝,空间技术属于高精尖科技范畴,但他深入浅出的介绍消减了学员对此的陌生感与距离感,激起了学员们的兴趣。“现在这些空间飞行器都完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吗?”“我国的机器人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内部零件还需要依靠进口吗?”学员们不断地向副院长及陪同讲解员提出问题,并不时拿出手机拍摄,现场学习气氛浓厚。

参观完展厅之后,学员们来到三层报告厅观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介绍短片。短片从公司创立、技术研发、市场定位、企业文化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介绍。播放完毕之后,该公司领导特别向在座各位表示了感谢:“各地方政府部门一直是我们公司的主要合作对象,我们公司的顺利发展也离不开诸位的支持,在此向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下午三点半,学员们离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驱车前往位于京郊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研中心。作为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华为近几年的表现十分亮眼。学员首先参观智能城市、智能家庭、个人智能生活产品等展厅。随后,华为公司副总裁向学员们介绍了公司情况以及如何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的相关情况。

通过为期五天的集中学习研讨,学员们进一步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制造强国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方向,进一步增强了贯彻实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高规格、高效率的集中培训,5天的学习深感受教育、受鼓舞”。但是研讨班只是学习的开始,学习更要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研讨班结束后,学员们将带着丰硕的学习成果和坚定的改革信心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一致表示,回去以后,将按照规划要求,从实际出发,研究探索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的措施和路径,不断提升制造业质量,为建设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