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远:拧一拧官二代保送生中的“水分”
南方一所高校相关领导向记者透露,该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在中部某省的2014年“保送生”中,几名厅级领导干部的孩子赫然在列;广东一名落马副省级干部子女被曝凭借一项科技发明奖造假获得重点大学的保送资格。(5月14日《北京晨报》)
保送生多是厅官子女,是厅官子女多为才俊之人吗?非也。东北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坦言中:“我们发现很多招上来的省优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优秀。”由此观之,官二代保送生就难逃“拼爹”上大学的嫌疑。
保送生制度的初衷乃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的青年人才,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走了形,变了样,沦为了厅官口中的“唐僧肉”,于是才有了,保送生多为官二代的奇怪现象。保送生制度其实自从诞生以来,就非议不断,近些年官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严格把关的同时,也在进行制度修改和人数削减。可是,厅官高权在握,总能以手中之权,向中学校长施压,钻制度的漏洞。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官二代保送生中也不乏有真才实学之人,他们虽然顶着官二代的光环,但确实是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大学校园的。相反,官二代保送生中也存在不少“滥竽充数”之辈,他们之所以获得报送名额,并非自己富有才学,而是因为家中有当厅官的爹妈。其中存在的猫腻儿,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报送生多为厅官子女的现状,该如何治理呢?将官二代保送生踢出校门,开除学籍,自然不现实。如果真是这样做,那便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免不了会冤枉那些从“正门”走进大学校园的官员保送生。笔者倒是认为,不妨将所有的保送生都拿出来晒一晒,挤一挤其中的水分,他们是否真具备报送资格,一看便知。
现在报送生的公示,多在中学校内进行,虽为公示,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难以发挥公示的监督作用。不妨将这些信息放到网上:考试成绩是多少,家庭成员是那些,报送院校是那个,一清二楚的罗列出来,让民众去监督去“找碴”。若是如此操作,官二代报送生自然不敢轻易将厅官父母的信息写上去的,除非是从“进门”进来的。
再则,在保送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所在高校必须要对招录的保送生,进行知识能力的严格考察,只要是考察不合格的一律清退。在大学门前,再增设这样一道“硬杠杠”,避免给官二代保送生“开绿灯”,这无疑是再一次的对官二代报送生进行挤水,保证录取的公平公正。
对于官二代保送生,一要一视同仁“晒”信息蒸发水分,二要靠落实考察制度“拧”水分,两相结合,才能让优秀者上,平庸者下。拧一拧官二代保送生的水分,拧掉的是什么呢?一则在拧厅官手中的特权,二则在拧保送生信息中的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