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的捐献大义演 鼓舞风云儿女抗美援朝

29.10.2014  13:31

 

戏曲实验学校抗美援朝义演教授合影 

                原中央人民政府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于1951年4月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王瑶卿接替田汉任校长。

  当时,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各行各业纷纷捐款筹集资金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戏校教师梁连柱、李紫贵、江新蓉、汪荣汉、赵雅枫等及学生谢锐青、袁国林、张春孝、梁九荣等30余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前线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为期一个月,这是中国戏校第一次赴朝鲜前线慰问最可爱的人。

  纷纷请缨粉墨登场

  1952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带着全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到达朝鲜,慰问战斗在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慰问团有一批来自戏曲实验学校的师生,他们返校后及时作了汇报,激励了戏校师生本来就很高涨的爱国热情,老教授们纷纷请缨要求粉墨登场,为捐献飞机举行义演,年近八旬的尚和玉表示要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再次登台扮演李元霸。74岁的萧长华、72岁的马德成、66岁的郝寿臣等老艺术家,不惜剃掉了留蓄多年的美髯,他们说:“区区几根胡须算得了什么,比起最可爱的人流血牺牲强多了,若连这一点都舍不得,那还叫什么人民艺人?等抗美援朝胜利了,我们再把胡子留起来。

  70岁的谭小培、69岁的鲍吉祥、67岁的李桂春、64岁的张德俊、62岁的姜妙香、60岁的侯喜瑞,以及脱离舞台多年的已年近花甲的女艺人刘喜奎,都坚决表示若不参加此次爱国义演,是终身的遗憾。后来79岁的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亦闻讯赶来请求参加义演,哪怕是仅唱一段也行。原计划演一场,但戏校这么多教授、老师和学生,实在安排不了,再加一场还是不行。考虑到老先生们都年事已高,又不能连续演出,最后从6月到10月,每月一场共演出5场。

  萧长华、张德俊、郝寿臣三位,一场没落场场有戏。嗓子早已塌中的“通天教主”王瑶卿,已年逾七旬,亲自担任舞台监督。地点为前门外鲜鱼口内原华乐戏院新改建的大众剧场。

  五场义演不同凡响   

  此五场不同凡响的捐献大义演,是名副其实的名家联袂演出,这难得的演出广告见报后,戏迷们奔走相告。当时观众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大众剧场的,舞台上田汉写的一副对联赫然醒目:

  学来粉墨春秋谈唐说宋

  鼓舞风云儿女抗美援朝

  6月17日:谢锐青、刘秀荣《樊江关》,张德俊、方连元《武松打店》,马德成、宋富亭《百凉楼》,尚和玉、田中玉《晋阳官》,萧长华、郝寿臣、鲍吉祥、华慧麟、谭小培、刘喜奎、林秋雯、常少亭《法门寺》。(原定贯大元、李春恒《当锏卖马》因故未演)

  7月29日:赵雅枫《金雁桥》,刘秀荣、张启洪《下山》,张德俊、方连元、宋富亭、奎富光《武松打店》,雷喜福、张永禄、罗玉苹《审头刺汤》,郝寿臣、萧长华、谭小培、贯大元、田淞、江新蓉、萧盛萱《乐毅伐齐》。

  8月31日:许湘生、许德福、贺春泰、袁国林、郭世华、王荣增《杨排风》,雷喜福、张永禄、毕鑫如、朱秉谦《失印救火》,张德俊、方连元、赵雅枫、李连甲、赵荣欣、汪荣汉《狮子楼》,贯大元、谭小培、萧长华《清风亭》,郝寿臣、鲍吉祥、李甫春、田淞《打龙棚》。

  9月29日:许湘生《红桃山》,雷喜福、华慧麟、王福山《打渔杀家》,萧长华、宋富亭《普球山》,姜妙香、谭小培、马德成、张德俊、侯喜瑞、贯大元《黄鹤楼》,李桂春、郝寿臣、李甫春、赵荣欣、于玉蘅、罗玉苹、王荣增《逍遥津》。

  10月26日:宋富亭、李甫春《青风寨》,贯大元、雷喜福、梁连柱、于玉蘅《搜孤救孤》,姜妙香、苏明宝《罗成叫关》,谭富英(原定谭小培因感冒由子替演)、萧长华《当锏卖马》,白云鹏《木兰从军》(京韵大鼓),李桂春、郝寿臣、张德俊、华慧麟、方连元、梁连柱、宋富亭、奎富光、范富喜、赵荣欣《巴骆和》。

  义演融汇爱国激情

  此五场义演,台上台下,前台后台,都融汇着一种同仇敌忾的爱国激情。前辈艺术家那炉火纯青的表演,使观众们如醉如痴。尤其首场演出时逢初夏气温偏高,那时没有冷气,仅靠几个电扇降温。耄耋之年的尚和玉扮上戏勾上脸,从头上到脚下,里里外外又沉又厚,台上还要舞动双锤,这和台下完全是两码事,何况又是这么高的年龄,多年不登台,一时不慎来了个趔趄,前后台无一不为之一惊,观众都情不自禁地站起表示关心,老将毕竟是老将,戏接着往下演,随之台下响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马德成是黄派武生,而黄派武生创始人黄月山,早在50多年前即已故去,没见过黄月山,能看马德成,观众也心满意足了。每场演出散戏时都已近午夜,可观众们久久不肯离去,众多戏迷聚集在剧场门外,等老艺术家们出来道一声“辛苦”方觉心安。五场义演全部收入,上交抗美援朝总会。当时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地纷纷效仿举行义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