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上镇古稀老翁自费修建烈士墓
在湘东区排上镇上珠村,村民们竞相传颂着一位77岁高龄的老人耗费10年时间,自费修建23位烈士墓的故事。怀着崇敬的心情,笔者来到上珠村仙居岭山脚下,看到一座占地近2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陵墓拔地而起,高耸的墓碑上“烈士浩气长存,英雄忠魂不朽”几个红色大字刚劲有力,墓碑前,一位身形高瘦、银发苍苍的老人正在认真地清扫落叶。这位扫墓者正是人们竞相传颂的主人公颜祖发。
颜祖发热情地与笔者握手,并详细介绍了23位先烈的基本情况和英雄事迹。在与颜祖发的攀谈中,笔者知悉了这座来之不易的烈士墓,也深深被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和颜祖发修建烈士墓的故事感动。
颜祖发小时候就听说了烈士们的故事,1927年,担任农运特派员的张汝全、颜发元、颜桂元等23人在湘赣边界——“小西路”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农会等一系列农民土地革命运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不料革命运动进行不到一年,便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由于叛徒告密,23名烈士先后被杀。当时,由于白色恐怖,烈士的遗骨只能由亲友就地草草掩埋在上珠村。
“他们太年轻了,牺牲时才20多岁,甚至连简单的墓碑都没有立。”讲到这,颜祖发的眼睛湿润了。也就是从那时起,颜祖发心中便萌发了向先烈学习,为先烈修墓的想法。
长大后,由于生活艰辛,每日奔波于生计,修烈士墓的计划被迫搁浅。直至2005年,当时已经60多岁的颜祖发按捺不住,与村里几位热心人士商量,决定修建烈士墓,为英烈们安个新“家”,但因为钱没有着落,其他人放弃了,颜祖发的亲友也劝他:“你一个普通农民操啥闲心,贴钱的事就不要做了。”可清明时节,颜祖发来到烈士们原来牺牲掩埋的地方,望着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坟头塌陷,连块简陋的墓碑都没有的烈士坟地,他心酸得厉害。“哪怕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我也要把烈士墓建起来。”颜祖发坚定了内心的想法。
可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颜祖发这一干就是10年。10年来,这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为了修建烈士墓,紧巴着过日子,即使身体有些微恙也不肯去卫生所,用他的话说,多锻炼,挺一挺便过去了。儿女们看不过去,纷纷上门来劝说,他竟生气地将儿女们赶出了房门。他有一本专门记录修建烈士墓的小册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修墓的花费,林林总总加起来有30000多元,这些钱都是他逢年过节、过生日,儿女和亲友送他的。另外,还有他平日打点零工积攒下来的。“本来不需要这么久的时间,主要是自己年纪大了,挣不到钱。”说到此,这位朴实的老人腼腆地笑了。
为了节省修墓开支,颜祖发什么事都亲历亲为,他挑着簸箕从原来的坟地为烈士迁坟,来回来回几十趟,步行累计40多公里,小心翼翼地把烈士遗骨搬迁到新的墓地,并亲手安葬。10年的艰辛让颜祖发的白发、皱纹越来越多,手上的老茧也愈来愈厚。截止到今年6月,烈士墓地的护栏、水泥坪、踏步等所有的附属设施已经完工。同时,他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和村民的认可,将其烈士墓作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逢年过节,十里八乡的不少人都会来到墓地,为烈士扫墓、献花、祭拜、缅怀。
望着新修的烈士墓,颜祖发开心地笑了。问到他为什么会修建这座烈士墓,他轻轻地抚摸了墓碑半晌,神情庄重地告诉笔者:“我修建的不仅是烈士墓,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信仰。”
(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