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的《排华法案》:第一次立法禁止进入美国
1885年美国怀俄明州石泉镇残酷的排华暴行(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1期 原标题为“《排华法案》:中美交往史上的屈辱一页”。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翻开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集,会发现一篇“很中国”的作品:《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全篇由一个天真老实的华工艾颂喜的四封家书组成,串联起一个“美国梦”幻灭的全过程。
华工艾颂喜正是听信在美国这个“人间天堂”里,“人人平等、不知忧愁”,于是漂洋过海,应募来美寻找幸福。但他刚到达港口,就遭到警察的痛打,随之历经一系列不平等的痛苦折磨,最后甚至被送进监狱,这一切只因为他是个中国人。马克·吐温怀着同情塑造的这一形象,正是那个时代华工在美国的典型遭遇。
美国欢迎你?
19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少数华人,大多在剧团或马戏团里表演节目,那时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就像是“动物中的稀有品种”。1848年,美国的加州发现了金矿,几乎全世界都掀起了到美国淘金的浪潮,华工大批涌入美国。“淘金热”的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而此时中国经过鸦片战争的打击,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尤其在东南沿海各省,“黄金财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破产的中国农民”。大批中国人为了一个遥远的“美国梦”背井离乡,远渡重洋。
到美国的外来劳工中,以爱尔兰人与中国人为最多。淘金者们最初相安无事,但随着表层金被开采殆尽,工作机会逐渐减少,华工“价廉物美”的优势就充分显露出来,备受雇主们青睐。这自然引起了以爱尔兰工人为主体的白人劳工的嫉妒和仇恨。虽然他们在市场上不占优势,但大多数人已入籍美国,在这个“民主社会”,手中的那张选票能代替他们表达不满。 加州政府在白人劳工的政治压力下屈服,州议会立法向非美籍矿工征收高额“执照税”,州最高法院也判定,华人无权在法庭上对涉及白人的案件作证,等同于被剥夺了法律自卫权,有冤也无法申辩。攻击华人的案件时有发生。1856年12月18日,旧金山《沙斯塔共和报》报道记录:“在过去的五年中,华人被杀者,不下数百人,伤害华人事件几乎每日都发生??”转而进入其他行业的华工们,一样遭到反弹。
虽然劳工阶层的对立普遍存在,但此时还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19世纪60年代,美国大力兴建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多快好省”的华工自然成为建设的急需力量。1868年7月《蒲安臣条约》的签订,正是为了保障美国在中国招募华工的合法化。该条约规定中美两国政府允许对方的人民在本国境内自由居住,对移民“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该条约打开了华工蜂拥入美的闸门,每年都有上万名华工获准进入美国。他们大多数都投身铁路工地,填补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据统计,“1865—1869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所雇的近万名筑路工人中,华工十居其九。”而且华工赢得了美国企业主阶层的广泛欢迎。太平洋铁路工程的一名承包商,日后在国会作证时便说,他一开始“对中国人也抱有偏见”,人手不够只好雇佣华工试试,结果令他十分满意。华工们不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土劳工们的任何工作,而且日工资只要求1美元,且食宿自理,本土劳工却要求1.5美元的日薪,并且另行提供食宿费用。这位承包商明确表示,今后他一定继续雇佣中国人。
在今日美国人称之为“内华达山上的中国长城”的铁路路段,人们从当地沙漠中挖出近一吨重的华工尸骨,“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尸骨”的血泪描述令人心碎。而美国劳工组织却认为华工拉低了劳工阶层的工资,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对美国穷人产生了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