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来张口”的幸福——探访渝水区熊坑村老人颐养之家

05.02.2015  14:30

  江西日报记者 衷淑英 赵 巧 张 雪

  都说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伍塘村委会熊坑村的村民特别幸福,全村72户人家,家家住上了三层别墅。村中15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一日三餐免费,而且有专人做好,可以吃现成的。

  1月15日,记者慕名探访。果然,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崭新小洋房让人眼前一亮。流连之间,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循着香味,记者来到村旁一栋新建的村民活动中心。这里有图书室、电视棋牌室、乒乓球室,还有一个宽敞明亮的食堂。伍塘村党支部书记邹春生告诉记者,食堂于2013年重阳节正式开办,叫“颐养之家”,村里60岁以上老人就是聚在这里吃饭。

  离晚饭时间还有半小时,炊事员李金香正在炒菜。她是本村人,每天为村里15位老人做三顿饭菜,一个月能领到1200元工钱。李金香说每餐要换着花样做两菜一汤。记者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周菜谱和食谱,荤素搭配、有干有稀,很适合老人的饮食需求。

  吃饭时间到了,老人们陆续从各自家里说说笑笑走来。李金香把菜分成15份,老人们各取一份到餐桌坐定。“今晚的菜是萝卜炖汤、白菜炒肉、葱煎荷包蛋。”李金香一边给老人盛饭,一边与老人寒暄。“你家老头今天怎么没来,身体不舒服了?你先吃,我回头给他炒一份不放辣椒的菜,你带回去给他。”看到82岁的赵爱华是一个人来的,李金香主动招呼道。

  餐桌上,年龄最大的85岁。十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用餐,一边乐呵呵地交谈,温馨的画面让人动容。

  最先放下碗筷的敖考英老人告诉记者,她有两个女儿和5个儿子,长期在外打工,老伴走了3年,自己现在年纪大了,生活很孤单。尤其是每天为做一个人的饭菜发愁,往往是做一餐,连着几天就吃剩菜剩饭。现在好了,不仅每天有现成的热菜热饭吃,还不用自己交钱。颐养之家还有桌椅和电视,老姐妹们坐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不感到孤单了,身体、精神也好了很多。

  “劳苦节俭了一辈子,到晚年居然能享受‘饭来张口’的生活,做梦也想不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社会对我们老年人的关爱。”开朗的赵爱华老人凑过来大声说道。

  闻讯赶来的村委会主任傅金香告诉记者,伍塘村委会在各自然村设有8个这样的颐养之家,116位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着免费三餐。村委会委派副主任傅明祥专门负责采购,他每天早上骑着摩托车去6公里外的水北镇菜市场。采购前,他会征求老人的意见,采购时注意荤素搭配,并在上午10时左右把菜分送到8个颐养之家。

  “菜交给炊事员的时候都要上秤填表登记。每天精打细算,既要让老人吃好,又不能浪费。”傅明祥在一旁补充着。他说,一年多来,买菜的费用和炊事员的薪水总计近50万元。

  这些钱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疑问,邹春生介绍,从村里走出去的成功创业者,他们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时常会对家乡有所捐赠。2013年,伍塘村委11位在外创业的企业家共同出资260万元,成立了一个居家养老基金,用基金的收益维持颐养之家的日常开支。

  原来如此!“农村养老的难题如何破解?仅靠政府财政是不够的。水北镇地处偏僻,是传统的农业大镇,每年财政收入有限,能够投入农村养老事业的资金就更少。”水北镇党委书记周金林说,“我们发现各村在外经商创业人士,不时给村里的老人捐款捐物,就考虑把这些捐赠聚拢到一起,将社会资本打包引入农村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于是,一个主要依靠社会资本、政府进行引导组织和配套资金补助的方式,进行颐养之家建设的思路逐渐清晰成熟起来。

  记者手记: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日益引人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渝水区水北镇大胆实践,充分发挥社会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居家养老创新之路。目前,水北镇颐养之家模式已在整个渝水区推广,调动在外创业人士捐助资金总额达1600余万元,先后在10个村委分别设立村级居家养老基金会,设立了53个颐养之家养老示范点,解决了近千名农村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难题,实现了农村居家养老集长期照料、居家支持、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新局面。颐养之家起到了让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的三大效果。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