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要拓宽视野

11.05.2016  10:22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较多,有些问题已逐步形成社会共识,关键是怎么让这些社会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社会共同行动。在此基础上,拓宽视野,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与路径。

 

  科学选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方式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完成这五大任务,应该更多地增加历史视野、国际眼光和前瞻意识,注意辩证思维和系统分析,多些创新,少些盲从。以去产能为例,从历史上看,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很多年前就引起重视,但却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甚至越来越重。归根到底,是由于相关体制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如果简单根据目前经济增速的需求状况,来“计划”去产能的规模,甚至采用“削足适履”的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很容易放大未来经济增速上行期“需求扩张带动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大增,推动产业投资过度扩张、过度供给,集聚产能过剩问题”的循环累积效应。可见,去产能、治理僵尸企业问题,还是应以市场为主。

 

  再从降成本来看,当前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都有很大空间。但是,科学辨识哪些成本可以降低、哪些成本不宜降低或难以降低,则是基本前提。如企业的人工成本,换个角度看是居民收入和就业问题。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应该统筹协调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与促进居民就业增收的关系,把支持企业降成本与促进劳动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从整个社会来看,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一方面,要在降低相关的政府税费上做文章;另一方面,推广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管理方式,通过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供应链组织化、一体化程度,减少不同物流环节衔接不畅、车辆空驶等资源浪费问题。

 

  积极拓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瞄准增加有效供给的方向,可以拓展去产能的思路。第一,基于当前中国较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同人群的收入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特别是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实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都有利于缓解去产能的压力。一般而言,中低收入者对中低端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端供给过剩。采取前述措施,有利于培育多元化、可持续、可接续的消费需求,将部分当前的低端过剩供给转化为面向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者的有效供给。第二,鉴于“假冒伪劣”问题从根本上说属于无效供给、低效供给问题,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要把解决“假冒伪劣”问题、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放在突出位置。出台去产能的引导政策和操作办法,应同加强市场秩序治理、打击“假冒伪劣”结合起来,同推行产业发展的能耗、技术、环保、质量、安全标准结合起来,更好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要完善产业政策对目标的柔性瞄准机制,规避产业政策实施中结果对目标的偏离现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从产业政策来看,要顺应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推进产业政策转型,增强其有效性和适应环境的柔性,提高产业政策实现目标的精准性,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要注意结合国内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变化,科学选择产业政策转型的方向,着力消除产业政策过多过滥和转型滞后的缺陷,统筹解决政府与市场“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要注意通过推进产业政策转型,引导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转变,从机制上防止因产业供求不匹配导致新的无效供给问题。

 

  同时,为更好地实现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要增强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反应和前瞻能力,完善产业发展对需求变化的柔性适应机制。

 

  努力做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

 

  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有利于降低产业运行成本和风险,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融合,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推进产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知识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也是推进产业融合的过程。现代产业竞争与其说是产品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当前在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完善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日益受到重视,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过程日益需要有效植入这些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此,必须着力引导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进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做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许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都通过推进产业融合,有效组织全球供应链,降低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行风险,增强对全球资源、全球市场的整合能力。

 

  当前在我国,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抓住三大着力点。一是完善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产业融合的参与各方在合作中共赢。二是将推进经济服务化与服务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增强服务业对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的引领作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服务业发展日益需要由“补缺型”增长转向“优质高效”增长,服务业功能日益需要由“支撑型”转向“引领型”。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对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影响日趋突出,将会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执笔:姜长云)

 

  文章转载于求是网 原文链接:http://www.qstheory.cn/economy/2016-05/05/c_1118809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