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收藏圈对浙师大陶瓷艺术馆争论事件谈起

29.06.2015  12:29
原标题:由收藏圈对浙师大陶瓷艺术馆争论事件谈起

  我们在围观什么

  ——由收藏圈对浙师大陶瓷艺术馆争论事件谈起

  ■《浙商收藏》杂志 执行主编 慎之

  就浙师大建陶瓷主题艺术馆的好处,比如对发展公共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家都不会有多少分歧,问题的关键是藏品的真假,这既是艺术品的核心问题,也是老大难问题。

  首先,我们对陶瓷艺术馆主要捐展人李舒弟的慷慨捐赠行为,应该给予肯定,让我们能欣赏到这批他多年花费心血收藏来的陶瓷艺术品。而李舒弟等人的藏品在入馆前,有没有进行专业鉴定,我们不得而知。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艺术馆应有的标准认识不够,把有藏品与建立艺术馆所需的藏品混为一谈。在质量、数量以及专业性、系统性上,均存在相当的认识与实践差距。

  其次,这些提出质疑的收藏爱好者,他们是凭借可靠证据或是专业鉴定能说明艺术馆藏品有问题,还是主观臆断、人云亦云的趟浑水,这些都是疑问。当然,笔者并不想介入这场混战,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地发表观点、公正地看待问题。不管是作为艺术馆的管理者,还是收藏家,都应该有修养,并且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收藏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行为,最终拼的还是文化。作为一个收藏家,他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倡导者。

  笔者很欣赏这多位收藏爱好者呼吁中的一条,即邀请具有法律资质的省文物鉴定(组)委员会对所有展品进行严谨的、具有法律效果的司法鉴定,还浙江文博展示和文明收藏一片净土。通过这件事,深深地告诫世人,我们的诚信体系,太脆弱了,陷入了一个互不信任的价值循环之中,我们缺少基于收藏家、文化人专业的素养和理性的思考,故而难以给大众提供可以参照的标准或意见。

  从问题的背后去深度思考,我们应该反思,这不是一件小事,其实是涉及到艺术品展览、收藏、运营、鉴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就是筹建私立艺术馆或博物馆的自身定位和标准问题。私立艺术馆,是时下收藏界的一个热点,也是方向。但细分之下,也可以看到困难重重,真正比较高端的专业美术馆、博物馆并不多见。反观国外的私立艺术馆,比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盖蒂美术馆,他们有自己完善的管理体系,加上政府已有一整套的税务、运营制度,故而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更不能把有藏品与建立艺术馆或博物馆所需的藏品混为一谈,收藏家自娱自乐,任何形式都可以,当一个收藏家走向公众平台,在一个固定的场所长期向大众展示自己的藏品之时,他往往已成为公众人物,会对社会产生着影响,起着引领作用。若藏品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必将误导大众。  此外相比于藏品真假,收藏风尚更值得我们反思,有文化、有责任的收藏者承担着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责任,收藏风尚变得意义凝重。因为缺乏专业鉴定,没经过学术整理和研究证明的“艺术品”的价值是可疑的。故而藏品在质量、数量以及专业性、系统性上,一定要求精求深求专业,不可“贪大求全”。正规的艺术馆或博物馆是传播特定价值观的机构,也正是其承载的价值观,决定了艺术馆在所在城市以及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到这次“浙师大”陶瓷艺术馆事件,校方、捐赠者、学生,以及其他收藏家,都应该借鉴这次争议事件,有所反思,做好艺术馆的顶层设计,运营资金需制度保障,避免出现“以权谋私”的不良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发展下去,为我们浙江的公共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其次我们需要在诚信的基础上,有相对专业的鉴定机构,把好藏品通向展品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