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层力促改革开放新成果可复制可推广

07.03.2014  09:54

  “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特别谈到了诞生于5个多月前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他提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八字。代表委员认为,这其实是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再一次动员”。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贸区揭牌,外界将其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则改变者”——改革开放的“新模板”。

  习近平5日说,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6日,他又在参加广东团审议时说,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上海和广东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历史上具有引领发展的风向标的意义。2012年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赴外地考察即来到广东,重走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走过的路,力倡“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以局部地区的制度创新,刺激整体的改革,同时又讲究各地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这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一项重要改革经验。

  比如农村的改革,起始于一个点,再推广到全国。中国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乃至“国家级新区”,也是从先行先试开始,从沿海推广到内陆,从东部推广到西部。这种模式包含了创造中国奇迹的奥秘。

  观察人士分析,去年启动的上海自贸区若能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形成“新模板”,无疑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具有示范效应。

  参加上海团审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认为,对外而言,自贸区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渠道和通路,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和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对内而言,自贸区则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忠认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将自贸区作为改革突破口,“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再次以开放倒逼改革,归根结底是以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倒逼和加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曾建言启动自贸区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认为,自贸区案例从一时一地突破到准备探索新试点,与中国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寻求与世界经济和科技浪潮进一步融合的结果。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是“跑马圈地”“多收三五斗”,而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制度创新。他说,自贸区从一个点出发,仅29平方公里不到,但实际影响的却是进一步调整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将带来深刻变革。

  吴敬琏说:“只有再次激发出改革的内生动力,归根到底是人的主动性,才能继续造就中国的经济奇迹。

  调查数据显示,自贸区启动5个多月来,区内中外资企业注册活跃,而区内公认的最大制度红利一是“负面清单”的思维和治理模式,二是“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法治路径。这些都突破了中国国内惯常的经济和市场思维,而这些经验也马上引起了上海以外多个省市的关注。

  习近平的讲话强调“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恰是针对这种深层次变革而言,这样一种制度创新的样本,最终要在全国复制,这是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所趋。

  据了解,中国的天津、广东、辽宁等地都已在积极争取和筹备加入自贸区之列。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陈政高透露,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希望能在大连设立自贸试验区。他说,辽宁在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上已经做好了人员、思想等多方面的准备。(参与采写:仇逸、李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