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驶入深水区司法更加便民利民
截至目前,全国各级法院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近300万份,其中,最高法公布5000余份。
最高法正在推进完善配套规定,确保今年年底知识产权法院挂牌办案。
最高法在北京等10个省市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法院试点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
2014年3月9日,最高法打通微博、微信的互联互通内容,实现“双微”联动。
截至2014年9月底,超过20万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公布。
□法制网记者袁定波文/图
裁判文书上网、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防范冤假错案、推进陪审员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公正司法在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中不断前进。
就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效,《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贺小荣。
已公布近300万份裁判文书
司法公开,是互联网时代司法机关的一次新革命。
“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保障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增强有效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贺小荣说。
2013年11月27日,最高法召开全国法院司法公开推进会,整体部署推进和深化司法公开,制定《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明确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裁判文书网上公布机制,设立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全国各级法院已经生效的裁判文书。
截至目前,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已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近300万份,其中最高法公布生效裁判文书5000余份。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最高法陆续建立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和执行案件流程信息公开平台。
“三大公开平台实现执行案件全程、全案、全面公开,让公众和当事人及时了解人民法院为实现当事人胜诉权益所采取的执行措施,最大程度挤压利用执行权寻租空间。”贺小荣介绍说,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超过20万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予以公布,有力促进了案件执行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013年,最高法官方微博入驻新浪网,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官方微博。2014年3月9日,最高法官方微博入住腾讯网,打通微博、微信的互联互通内容,实现“双微”联动,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
此外,最高法制定《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要求全国法院大力推行减刑、假释阳光透明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司法公信,确保司法公正。
12地试点审判权机制改革
“规范审判权运行机制,落实审判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的关键环节。”贺小荣表示,一年来,人民法院采取扎实措施,积极推进这项改革。
为推动改革试点,最高法下发《关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在广东深圳、佛山、四川成都等12个法院开展试点。
贺小荣指出,试点方案总体思路是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模式,以“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为目标,优化配置审判资源,摒除审判权力运行模式的行政化。
根据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部分试点法院开展了人员分类管理、法官职业保障等配套改革工作,有效推进配套制度改革。
目前,各试点法院已基本完成审判组织调整、主审法官选任、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等工作。
年底知产法院将挂牌办案
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不仅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体系的要求,更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根据中央部署,最高法全面论证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总体方案,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
今年6月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
8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标志着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9月,最高法召开筹建座谈会,研究部署组建知识产权法院各项工作,要求按照改革整体思路,以机构设置新、机制运行新、人员管理新的标准,打造全新模式的知识产权法院。
目前,最高法正集中精力,推进完善相关配套规定,确保实现今年年底知识产权法院挂牌办案。
防纠冤假错案坚持零容忍
“冤假错案是公平正义的大敌,也是法治中国的大敌。作为确保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一直对冤假错案采取零容忍态度,防纠冤假错案取得显著成效。”贺小荣说。
据介绍,各级人民法院不怕自曝家丑,勇于依法纠错,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不怕承担压力,敢于直面、敢于担当,对证据不足的依法判决无罪,保证无辜者不受追究。
坚决依法纠正“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等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依法宣告投毒杀人案被告人念斌、被羁押近12年的涉嫌故意杀人案被告人李怀亮等无罪,一系列举动充分显示人民法院保障程序和实体正义的态度和决心,赢得勇于自纠错误的舆论认可,也引发社会公众“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却不会缺席”的强烈共鸣。
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最高法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强化机制建设,防范冤假错案。地方各级法院对待错案也不再讳疾忌医,展现出有错必纠的信心和决心。
贺小荣表示,下一步,最高法将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范,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一步明确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和标准,建立对被告人、罪犯的辩解、申诉和控告认真审查、及时处理的机制等,确保冤假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落实到位,严防发生冤假错案。
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
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审判、监督审判的最直接形式,是健全司法权力监督体系、弘扬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贺小荣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最高法发布《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北京等10个省市部分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开展试点,内容主要包括扩大陪审员选任范围,全面落实“倍增计划”,建立统一管理的信息库,落实随机抽取原则,完善陪审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陪审案件范围等。
“下一步,将加强人民陪审员法律常识、诉讼程序、司法礼仪等方面的定期培训,切实提高履职能力。进一步落实人民陪审工作经费,探索建立经费保障标准及定期调整机制。”贺小荣说。
建依法终结涉诉信访机制
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窗口、体察群众疾苦的重要途径。
“涉诉信访改革十分复杂、难度很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努力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贺小荣介绍说,2013年,经过试点,这项改革已在全国逐步推开。从试点情况看,依法终结涉法涉诉信访的新机制正在形成,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少了,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多了。
今年9月,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3个文件,着眼于解决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防止结而不终、无限申诉,切实维护司法权威。据了解,目前,最高法正研究制定相关配套规范,确保中央3个文件落到实处。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人民法院将一如既往地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积极探索,勇于担当,稳妥有序地推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出更大贡献。”贺小荣说。
法制网北京10月2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