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民主协商中的五个问题
●李鸣
近年来,铜鼓县政协从实际出发,围绕推进协商民主,从协商什么、何时协商、与谁协商、怎么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转化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注重协商内容的针对性,解决好协商选题问题,力求抓得“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是政协开展协商民主活动的重要原则和标准。在推进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县政协突出把好选题关,力求抓得“准”。去年,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点精心确定了9个调研课题,得到了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不仅亲自点题,而且先后在《以叫响世界野生红豆杉王国为主线,打造铜鼓旅游升级版》等调研报告上作了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和落实。编发的“建议新农合医疗门诊统筹经费实行家庭账户”的建言被省政协专报全国政协。在提案的撰写和办理过程中,县政协紧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把群众的呼声和期盼通过提案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反映,并采取“开门”办案的做法,吸纳提案人和群众代表一起,开展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提案的办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与时代“合拍”、与党政“同行”、与群众“共鸣”,协商民主才能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履行职能才会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注重协商主体的代表性,解决好协商参与问题,力求议得“广”。长期以来,县政协十分重视政协委员的自身优势,广泛发动和组织政协委员与社会各界围绕协商民主内容交流互动,确实解决好协商主体参与问题,力求协商议得“广”。去年,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新闻媒体“晒”提案活动,将全会收集整理的部分委员提案在新闻媒体上刊登出来,并设立了意见箱,让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提案内容评议。通过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党政各职能部门的积极互动,不仅增强了提案内容的针对性,对委员履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确实提高收集和表达社会公众利益诉求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最大程度地扩大团结面,增强代表性和包容性。
3.注重协商形式的多样性,解决好协商平台问题,力求谈得“透”。积极搭建各种协商平台,是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实现民主协商活动的前提条件。在实践中,县政协积极探索了政协全体会议广泛协商、常委会议集中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等协商形式,有序组织开展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协商活动,力求协商内容谈得“透”。如为了进一步提高提案办理效果,去年县政协首次实行了政协主席会议集体督办提案的工作方法。在铜鼓县政协十一届第17次主席会上,对涉及县文教局、县林业局、县城管局、县交通局的7件重点提案进行了集体督办,邀请了部分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到现场进行评议,并对提案办理结果提出了新的意见建议,同时进行二次办理。
4.注重协商程序的规范性,解决好协商制度问题,力求行得“通”。制度化是“三化”建设的核心,规范化和程序化要以制度化来体现、以制度化作保证。去年,针对委派民主监督员工作,县政协制定下发了《铜鼓县政协委派民主监督员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向县供电公司等单位派出6个民主监督小组,共30名政协委员。委派民主监督员工作实现了由“单位聘任”向“政协委派”、由“个人监督”向“组织监督”、由“临时性监督”向“常态化监督”转变。民主监督员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仅半年时间就提出口头建议60多条,书面建议12条。县供电公司、县建设局、县文化局等单位高度重视建议,不仅开展了整改,而且相继召开了民主监督工作恳谈会,就有关工作再次开展民主协商。正是由于制度的设计、程序的规范,使得部门工作得到改进,协商民主取得成效。 5.注重协商成果的时效性,解决好协商“落地”问题,力求做得“实”。一是在成果转化上要主动落实。要针对协商活动中的意见建议进行跟踪问效,通过问询、评议、通报等具体活动形式,组织委员反复多次地开展调研视察,向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形成多个报告,持续不断地监督和促进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加快协商成果的落实。二是在工作作风上要求真务实。政协委员要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宏观议大事和微观干实事结合起来,把建言立论和创业出力结合起来,把协商民主和服务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在推进发展的大潮中,展现政协委员的风采,推动协商民主的进步。 (作者系铜鼓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