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APP“沉睡”缘于责任迷失
前日,有市民反映一些政府App更新不及时,且该问题长期存在,一直得不到解决。今年3月,新京报记者曾体验17款政府App,发现其中部分存在下载难、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等问题。(8月13日新京报)
当前,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app也日渐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新行当”,工信部发布的2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达12.9亿户,其中4G用户占比超过10%。因为方便快捷也让其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和“舆论场”。政府部门也赶这个“时髦”,纷纷利用APP平台开展与民互动,网络问政,提供便民服务,可谓裨益良多,大势所趋。
不过,就记者体验的结果来看,这些政府APP前沿的“弄潮儿”,不少虎头蛇尾、有始无终。“i游北京”App主页界面中,“特价门票”“特价酒店”等内容、图片均为“暂无”。时隔5个月,主页顶端的新闻仍然为“北京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落户延庆”的新闻;“电动汽车智能服务平台”App新闻动态仍然有“久不更新”,“行业动态”中显示的最近一条动态是2014年5月发布的;“国内动态”和“信息公告”两栏的最近信息则是2013年9月发布的;“北京城市向导”App此前被发现内容久不更新,再次体验时发现,已无法找到该款App,首都之窗政务公开总编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App已经全面下线。不得不说,如此下载难、更新慢、维护难、运营难的问题围绕着政府APP,显然成了僵尸软件,服务也在“睡大觉”,如果只开发不运营,那么这些App便成为摆设,不仅造成资金浪费,更损害着政府公信力。
建了官网,却撒手不管;有了微信公共账号和APP平台,却懒得发布消息。从“僵尸官网”到“僵尸微信”、再到“僵尸APP”,信息技术自然不是原罪,如此徒有其表的App“摆设”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根本症结还在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服务意识的缺失和权力部门错位的政绩观。“沉睡”的app背后是沉睡不醒的服务意识,是权力任性惹的祸。笔者认为,政府APP既开之则用之,既用之则重之。“僵尸App”也是一封举报信,拷问着预算成本与便民本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不管是官网、微博还是政府APP,都是官民沟通、便民服务的新平台,更是一面镜子,照出政府对民众的关爱和体贴,更能照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歪风。因此,要唤醒“僵尸app”,当务之急是要强化服务意识、设立专门的管理维护机构,配强设备、配齐人员、加强管理,同时认真思考开发App的运营成本、效益,精打细算,也可以委托一些事业单位或企业来运营。从持续、长久和群众实际需要考虑,剔除下载量少,群众不需要的app,坚决杜绝政府APP沦为为“面子工程”、“花架子”,如此才能彻底清除病灶,重塑政府公信力,重拾公众信心。
在其位,谋其政,必须担其责,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活动,强化责任追究,治理“沉睡”政府app需要釜底抽薪,敢于碰硬,坚决拿起问责的大棒,零容忍,打向那些“懒政思想”和任性官员们,对那些不履职不尽责、失职渎职的官员,“雷人”话语、“沉睡”app,要严格进行“对号入座”,坚决对相关责任人以及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进行连带问责,绝不能简单了事,真正让政府App成为官民互动交流的平台,成为展示政府部门形象的窗口,成为政府为民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