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缘何也爱玩“穿越”?
唐明宗时期开始才有的靠背椅子,被魏文帝曹丕垂足而坐;西汉武帝时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葡萄,被战国初年的年轻女性以托盘盛放……日前,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朴兵研究发现,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各册语文课本里,都存在配图史实细节错误。其中,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错误出现10处,四年级下册有9处错误。(12月18日《大河报》)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形成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以后纠正将极为困难。于学生而言,诸如语文课本等基础教材显然就是形成这种“第一印象”的重要来源,其影响非一般出版物所能比肩,其内容会被学生不假思索接受下来,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因此,语文课本应该精益求精,确保“零错误”。而相对文字来说,图片更为直观,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有“硬伤”。小学语文课本出现常识性配图史实错误,这些“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穿越图”,带给学生的将是难以抹去的错误印象。如果教材都以讹传讹,让孩子们到哪里寻找知识的权威来源,如何养成严谨学风、专业精神?
究竟是什么让语文课本插图也玩起了“穿越”?直接的原因是,编撰者水平不够或者不严谨。对于教科书,少出错、不出错应该是编辑出版者的自觉。曾长期服务中华书局的左舜生在回顾编辑经历时曾说:“一本书经过七次校对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经过三个人过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也规定,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语文课本等教材要求尤甚。然而,教材还是留下了这么多“遗憾”,编撰者的水平和严谨何在?
追根溯源,“穿越”的症结还在于教材的垄断——从编撰、审订,到出版、发行,均由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办,脱离了大众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力量很难参与教材的编写、发行,以形成有效的教材竞争;学校、教师、学生等教材的使用主体,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主选择。凡垄断必然会产生“质次价高”的问题,语文课本玩“穿越”也就不复为怪。
准确严谨是教材的生命,教材出错绝不是小事。只有当学子们捧读着编校精细的教材时,才能在白纸上绘上精彩的图案,才会受到科学精神的熏染,培养起严谨求实的态度。如何避免教材玩“穿越”,考验着编撰者的责任与良心,亦检验着教材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白石)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