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中小学综合评价如何让高校“买账”
11.08.2015 19:13
本文来源: 人民网
“评价是教育的有力杠杆,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行至今,目前是‘观念已形成,行为未到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时龙,在近日召开的2015年度教育评价研讨会上如是说。
2013年底,教育部确定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上海、浙江两地作为先行试点地区。一年多过去了,实验情况是否尽如人意?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拦路虎”?
高校基本不采用,导致综合评价流于形式
一直以来,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倾向,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困难重重。
“30个‘吃螃蟹’的地区,很多还在观望。”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说,从中国教育学会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一年多以来,实质性成果并不显著。一些实验区改革存在畏难情绪,顾虑“做什么”和“怎么做”。如何找到改革的落点?改革是为了学生、家长还是高校?改革后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否被学生和家长接受?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实验区改革的步伐。
上海、浙江两地先行试点的成果是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不少专家对实验区高考改革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增加学生的学习选择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改革路径十分认可。但仍有不少与会者抛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谁会用?
“目前的改革阻碍是,由于高校基本不采用综合评价的结果,导致综合评价流于形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坦言,现阶段高校招生是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如果高校不看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在招录标准中占比较少,那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就可能陷入“自娱自乐”的境地。
本文来源: 人民网
11.08.2015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