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已故教师谢盛纹事迹
10月31日,《中国教育报》以《他把教书育人视为最大责任——追记江西财经大学教授谢盛纹》为题报道了我校已故教师谢盛纹教授教书育人、追赶超越的先进事迹。报道原文如下:
他把教书育人视为最大责任——追记江西财经大学教授谢盛纹
■我身边的好老师
谢盛纹,一位70后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是他入职江西财经大学第14个年头。
9月,重病中的谢老师在家里度过了自己的47岁生日。当月,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田志心先生、他的博士生导师张龙平教授等10位学界大咖专程来到学校探视他。
23日,他的名字登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年度排行榜。
向来低调的谢老师,就这样成了校内新闻人物。这位国内审计证据理论、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在与病魔顽强斗争5年后,前不久带着对红土地的无限深情与教书育人工作的深深眷恋,永远地离开了。
学生痛失良师,学界为之惋惜。
教书育人:渴望的人生
教书育人,是谢盛纹的人生渴望与渴望人生。
时光倒流至18年前。1999年7月,谢盛纹从江西财经大学硕士毕业,在填写工作志愿时仅留下四字:教书育人。
谢盛纹是江西瑞金万田乡木瓜村走出的首位大学生。有感于教育落后、家乡贫困,1988年夏,他考取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专业)后,就立下教书育人志,不离不弃三尺讲台,先后执教于瑞金职业技术学校和华南师范大学,直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毕业重返梦想起飞之地——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工作。
既为人师,教书育人就成了最大学术责任。
谢老师常常说,“做事要认真,但不要太计较这个结果。”这点,现读研二的廖佳体会颇深。“当我们要着手做某事时,他总不忘嘱咐我们,‘凭自己的兴趣而非功利心去玩耍’‘不要过于在意最终的结果,但一定要为好结果而付出全部努力’,教会我们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得与失。”她回忆道。
古人云:“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谢老师把这两种福气,认真而不敷衍地传导给了自己的学生。
“认真对待每次考试而不要试图作弊”“较真于实证研究中每个数据而不能操纵数据”,谢老师诸如此类“日常用语”,弟子王洋洋博士耳熟能详,深知导师强调的是学人以诚信为本,“作弊与操纵数据,其性质无异于做假账”。
谢老师自创“家法”,同事有句评价:“所带弟子考取国内名校博士和获得国家奖学金者最多的导师之一。”谢老师作为主要成员和组织者,还成功申报了“审计学”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会计学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等。
追求学术:让人生出彩
谢盛纹回归江西财经大学后,被作为学术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短短数年间先后成功入选财政部“首期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人生开始大放异彩。
“在红土地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从红土地走出来的谢盛纹,积极呼应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学校办学的期待,坚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把艰苦而趣味盎然的科研工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2005至2016年间,他出版专著《审计证据理论研究》和译著《舞弊侦查技巧与策略》《会计和审计中的判断与决策》等共计20余种,以第一作者在权威期刊、CSSCI期刊等发表论文53篇,以高质量的科研与全院“科研五强”、全校“科研十强”结下不解之缘。目标专一,久久为功,最终奠定了其国内会计学界领军地位。
“他是用全部心力做学问,而不是为了评职称。”袁业虎教授佩服谢老师始终围绕审计方向做学问的这份执着。谢老师拼命工作那些年,正是学校会计学科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会计不仅仅是我的所学专业,更是我终身的事业,我将用我的所学,穷尽吾能,为之奋斗。”谢老师曾说。
“常常熬夜加班工作,工作上力求臻于至善,也伤害了他的健康。”同事李宁教授说。
2012年,42岁的谢老师被确认患有肺癌。但就在这年,他经过积极治疗,身体一度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好转。于是,回归学术又一次成为他的人生选择。
“因本人患病休养,今年只承担了一个班的本科教学工作,完成3篇论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各一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一项。”2013年末,谢老师寥寥数语概述了自己全年工作。此后,他挚爱的科研工作年年推陈出新,并在2016年获评全校“科研十强”,令人刮目。
向死而生:与时间赛跑
2012年,谢老师坚持带病完成了培养期为6年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全部培训项目后,人生迎来重要转折期——长达5年的“患病休养”期,读书与健身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以书为友,以人为师。”这是谢老师始终坚持的学习态度。与此前精读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莫茨和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等专业书籍不同,谢老师开始广泛涉猎“无用”书,将学习所得用于改进教学和着力指导学生突破治学困境。他曾以“跳出会计看会计”教学理念,把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讲得深受学生喜爱——不是驴无用,实则人不会用,他援引众所周知的“黔驴技穷”的故事,解读人力资源引进风险,给许多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谢老师所谓“患病休养”,其重要内容之一是率领弟子们到近郊登高。2016级博士生李远艳对此很享受:“爬山途中,我们跟老师聊聊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上遇到的问题,老师会给予细心解答并提出中肯建议。”
患病休养,因此成了谢老师另一形式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某次爬山知道论文该如何起笔,该如何丰富;某次爬山又认了一种树木,识了一种野果。”提前一年从谢门毕业、今秋入读厦门大学博士的陶然旧事重提,满是感动:“每次满身大汗,却总是受益良多。”
2017年8月,谢盛纹病情恶化再次住院救治。
还有多位研究生、博士生没有完成学业,自己还得挺住。这时,谢老师不得不向死而生,加速与时间赛跑。
“8月下旬看望老师时,老师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视力模糊,说话吃力,需要使尽全身力气一个一个向外吐字。他再次仔细询问我论文的完成情况,叮嘱我一定要尽早完成,并嘱咐我论文的重点要放在什么地方,哪个关键词需要着重解释。”谢老师另一位在读博士生哽咽道。
2017年夏天,谢老师卧榻上强忍病痛,指导4位硕士生提前一到两年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另有4位硕士生考取了名校博士。
该为学生想的做的,他都已经尽力了。
“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谢老师此时或许只能怀揣遗憾,用尽平生气力为生活还要继续的人们永久祝福。
9月17日,他在家度过了自己47岁生日。
翌日19时56分,谢老师走了。
“愿天堂善待那些因过度努力而失去健康的朋友!一路走好……”他的同事闻讯发出了这条信息。
相关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0/31/content_488021.htm?div=-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