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复旦“抄袭门” 有错就该及时认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31.88万条,微博言论107.1万条,微信文章微信文章7014篇,信息总量增加46.39%。教育议题中,校园管理最受关注。此外,非正常伤亡、考试招生等话题也收获较高关注。
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复旦大学形象宣传片被指抄袭、吉林2名大学生穿越内蒙沙漠 一人获救一人死亡、武大再曝二年级"黑户学生" 校方回应:与学校无关、人民日报质问就近入学难:家门口学校上不了、7名高三学生撕书抛撒被学校勒令退学、西安:民办学校“小升初”测评不得有“奥数”、15名中国学生因作弊在美国被起诉 花6000美元雇枪手、小学生不顾劝阻扶起摔倒老人 事后反被老人诬陷、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公寓发生一起命案 致2人死亡、陕西铜川3天内两名学生在校园猝死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复旦“抄袭门”舆情关注度走势
舆情萌芽期:5月27日上午,复旦大学为迎接校庆110周年发布了名为《 To My Light》的形象宣传片,引发众多网友围观。有网友很快指出,该宣传片涉嫌抄袭,称其与东京大学2014年的形象宣传片如出一辙。面对指责,复旦大学极力否认,宣传片的制片人公开称该片创作独立,留下舆论一片质疑。
舆情发展期:5月28日下午14时许,复旦大学全面撤下《 To My Light》,随即于18时许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发布新版宣传片。连番动作与此前态度构成强烈反差,加剧舆论反感。随着质疑声进一步扩大,宣传片的制片人二度回应,并在回应中一改口风,承认较多参考了东京大学的短片,表示愿意坦诚接受公众批评。
舆情高峰期:5月29日,多方信息汇合交聚形成舆论高峰。一方面有关复旦大学形象宣传片涉嫌抄袭的新闻持续扩散。《南方都市报》刊发的报道“复旦宣传片被指抄袭东京大学 ”和《京华时报》发表的新闻“复旦宣传片被指抄袭东京大学 校方连夜发布新片”被各大网站大量转载。此外,多角度的针对性评论也纷至沓来,如“复旦连夜发布新片 回避抄袭是下策”、“复旦大学对‘抄袭’宣传片应启动独立调查”等。另一方面,复旦大学的校庆Logo也在当日被曝有抄袭之嫌,称该Logo转面之后与苹果Touch ID标志几近吻合,接连的侵权指控形成叠加效应,再度刺激舆情高涨。
舆情反复期:5月30日-31日,舆情态势总体回落。不过,30日在微博平台上,有关最新版宣传片复制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意的消息备受热议。《华商报》就此发表的题为“复旦新版宣传片再陷‘抄袭门’被指抄袭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报道,也被凤凰网、中国网、新浪网等大量转载。31日,复旦大学在官方微博上正式就“抄袭门”道歉,并承诺启动相关调查,引发媒体集中报道,其后涌现新一轮评论热潮,集中于对社会创新能力、高校学术风气和危机应对处置的解读和反思,形成了6月1日的舆情小高峰。
舆情消散期:6月2日开始,舆情热度迅速回落,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反弹。
“复旦抄袭门”媒体评论摘要
既然敢于借鉴了,为何又羞于承认?既然在文化发展上存在差距,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而不是讳疾忌医,借鉴学习先进文化有何不可。——四川在线
这些年,某些高校里的学术不端现象严重,论文抄袭屡被曝光。就是素有声名的复旦,也发生过各种抄袭事件,可谓尴尬。如果大学连宣传片都要抄袭,被质疑之后还巧言善辩,大家又如何相信学术科研不会抄袭、校方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可以说,复旦宣传片涉嫌抄袭,不但把我们一些高校的生态环境映照出来,也让人担心它是“象牙塔”乃至社会风气的缩影。——《华西都市报》
作为一座历经百年的知名学府,面对抄袭,复旦应该拿出自己的担当而不是一味逃避,拒不认错只会适得其反,不但名声难以挽回,校友为此感到羞耻,连复旦的学风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有网友开始指责复旦校内“抄袭成风”。除了应该及时回应,其实复旦更应该反思的是,如果一所百年大学连制作优秀原创的校庆宣传片的创新能力都没有,还怎么继续屹立到下一个百年?——荆楚网
复旦新版宣传片是否抄袭东大的《Explorer》,建议交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予以鉴定,进而给出权威性的结论。因为高校是社会的道德高地,更是精神高地。追求真理,崇尚独立,追求原创,恪守节操,才是高校的生命所在。而不抄袭,不剽窃也是高校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让人心痛的正在这儿,堂堂的知名学府,如果连宣传片都大肆抄袭,那我们还能干什么?还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学子吗?——《北京晨报》
对于此次事件,社会各界最感不满的是:中国大学失去了原创精神。的确,如此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真的不应该发生在一所名校的重大纪念活动中,但是,我们的批评和反思又不能仅仅局限在复旦或者大学本身。从更深层次来看,“复旦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病症,即拿来文化。——《中国日报》
此次复旦校庆,之所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深陷抄袭门,是因大学官僚化这一顽疾,四处蔓延所结的硕果,在互联网这面放大镜,火眼金睛的扫描与监督之下,再次被迫无奈显露原形而已。——《中国日报》
“复旦抄袭门”网友评论摘编
网友@涓涓小溪:话说这种宣传片不正是年轻人发挥天马行空创造力、创意的时候吗?
网友@赶路的人:这抄袭太明显了吧,简直是丢人啊,而且创作团队还说了用英文题目和英文旁白就是国际宣传,难道他们不知道东京大学的宣传片也在国际上传播吗?简直是弱智啊。
网友@希露迪:怎么说呢,这个浮躁的社会的关系吧,现在多少人有这种错觉,只要读书好,其他的都好。
网友@Hello吴超:醉客天涯:一所学校的宣传片,无须站在所谓的世界高度,或者广阔的全球视野,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反映你的历史,反映你对于学生对于科研对于理念的追求。宣传片是小事,但是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校,缺乏思考的灵魂,你让我们深感恐惧,110年的复旦,你的创新和追求呢?你的精神和灵魂呢?
网友@hi精神匡:复制粘贴,毁于一旦。
网友@littledango:敢于承认就好,就算是让一个学校背一个制作团队的锅也起码展现了风度。不过此时无论复旦做什么都会有居心叵测之人会继续黑吧。其他的都无所谓了,我依旧以你为傲。
舆情点评
纵观此次舆情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复旦大学在被指抄袭之初拒不认错的态度已预示整场危机公关的完败,那么校长在事件始末的沉默态度则让复旦彻底失去了知名学府的底蕴和风范。况且,在“抄袭门”舆情的接连演化中,迫于舆情压力的态度转变让迟来的“真诚道歉”有些“计无复之”的意味,而长达4天的负面累积也使最终的应对效果大打折扣。
而在应对之外,“抄袭门”也反映出复旦大学在校园日常管理上的严重缺失。据观察,在推出形象宣传片之前,复旦大学曾连续十多天在多个官方平台持续造势。对比后面的狼狈收场,前期的高调宣传一方面说明相关制作人员缺乏起码的知识产权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管理工作的敷衍与缺位,在长达十多天的时间里,不论出于何种缘由,都不足以解释疏于审查事关学校声誉的形象片,忽视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松散浮躁的校园文化。
虽则目前舆情态势已经进入消散期,但不排除再度反弹的可能。毕竟舆论关于“抄袭门”的追问,远不止于校方的致歉。比致歉本身更牵动舆论神经的,是校方关于公开调查的承诺,还有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在创新能力方面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