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开学日女教师为何走上绝路

11.09.2015  18:28

一、舆情综述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20.87万条,微博言论85.13万条,微信文章2.13万篇。教育议题中,教育管理话题受到高度关注。一是江苏女教师坠亡和南京校长索财两起事件曝出的教育黑幕引发热议。二是四川学校“臭骨熬汤”事件激起舆论关于校园食堂卫生管理问题的讨论,称其陷入“一直被整顿但问题一直存在的怪圈”。三是李克强总理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小学老师也有机会评上“教授级”职称受到舆论肯定,赞其释放出国家将加强教育关注和加大教育投入的信号。

二.教育舆情热点排行

本周教育舆情热点排行(数据截至9月10日)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江苏坠亡女教师生前曾给教育局发短信:组织太绝情、南京一校长开学日张口索财“你不意思意思”被免职、山西重病父母以死相逼寒门兄妹返校、中传受害女生家属聘请李天一案律师 要求判死刑、李克强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曝四川小学用恶臭"垃圾骨头"熬汤 曾欲深埋销毁、安徽17岁少年开学前夜出走留绝笔信:下辈子不做穷人家孩子、山西一中学教师 借职务之便诈骗十多万、河南女生被令做100个深蹲累伤住院 家长:学校应负责、深圳解聘临聘教师又起风波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三.热点事件舆情解读:

【江苏女教师坠亡事件】

1.舆情概述

8月31日,开学第一天,扬州仪征市实验小学女教师邵玉琴坠楼身亡。据媒体报道,2013年9月,邵玉琴在大仪小学任职期间,曾实名举报时任校长克扣学生伙食费,举报曝光当天校长即被免职。此后,邵玉琴曾多次在网上发布申诉材料表示,因举报大仪小学校长贪污学生伙食费,遭遇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打击报复”,其中见诸媒体报道的包括评上高级老师职称却留在中级岗位及其坠楼前曾遭遇学生家长联名抵制。

针对此事,9月1日下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邵玉琴获得高级职称没有高级岗位属于正常情况,是空缺岗位不够造成的,不存在“打击报复”行为。而对于媒体报道中提到的部分家长联名抵制邵玉琴的情况,回应表示邵老师与学生初次见面,沟通良好,没有学生及家长到校或来电对其任教提出异议。

2.媒体观点:谁来保护实名举报者?

女教师坠亡背后的环境成因是媒体关注重点。一方面,媒体指出我们的教育环境对实名举报者缺乏应有的保护与支持。如《钱江晚报》评论称,在邵玉琴所处的环境中,能给予她信心的力量太少,即使有,也不足以支持她抵抗压迫。中国江苏网评论表示,这位年轻女教师的去世,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关于实名举报制度无尽的反思,而最关键的便是保护好举报人。

另一方面,媒体指出女教师坠亡暴露出教育系统内部的腐败和黑暗,需要有关部门与公安部门去进一步厘清与查证。如河北共产党员网评论称,年轻的女老师选择在开学首日跳楼对于教育部门来讲,是硬生生地拉扯了一个大口子,让教育界部门存在的黑幕从背后走到前台来。长江网评论指出,联系邵老师的遗言,别有用心的跟踪追击的报复行为羞辱她的尊严,黑掉她的未来,与她的跳楼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警方应该彻查背后的指使者。

3.网民观点:强烈要求问责,还死者公道

检索相关网民言论,主要声浪集中于对涉事教育部门的声讨,强烈要求公正清楚的事件真相,还死者公道。如网民“勿忘历史的伤口”表示,“强烈问则!还死者公道!”网民“小鱼上天”说,“不能不了了之,如果不严查,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部分网民质疑,为何女教师举报的贪污校长被免职后,仍能继续留校任教,教的科目还是“思想品德”!部分网民提出,为何跳楼女教师生前已评高级职称,却仍在中级岗?部分网民认为,教师坠楼身亡地最为关键的几个监控探头没有拍下任何内容,简直是个荒唐的事,是学校怕承担责任,编的一个滑稽理由。

4.舆情点评

事件发生后,中国新闻网最先发出相关报道,但仅披露当地警方通报,内容简略,未引发广泛关注。真正刺痛公众神经的是澎湃新闻网9月1日发布的报道《江苏一女教师跳楼 曾举报校长挪用学生伙食费》,文中将女教师坠亡与其实名举报校长贪腐、从教生涯遭遇挫折等信息相关联,引发舆论大哗。仅网易新闻的单篇转载即引发七万七千余人参与讨论,新闻跟帖近四千条。女教师坠亡事件旋即成为舆论热点。

面对舆论质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9月1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未对女教师死因做正面回应的情况下,强调“没有学生及家长提出异议”、“岗位任聘都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看似及时进行责任切割和信息公开,实则全盘否认了新闻报道中提及的家长联名抵制行为、打击报复行为,引发舆论强烈反感。其后随着女教师坠亡前发短信给教育局副局长、事发地监控录像无内容、两年前被举报校长仍留校任教等消息传出,舆情再度高涨。一时间,“还死者公道”、“荒唐”、“天理不容”、“强盗横行”、“好人不长命”等情绪化词汇频频出现于网民言论中。

目前来看,一方面,官方未就民间舆论场的强烈呼声做进一步的回应,事件真相公开似乎遥遥无期。另一方面,由此事引发的教育系统内部实名举报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探讨。正如媒体评论所言,我们的教育环境给予实名举报者的信心和力量太少,怎样确保实名举报者的权益,为教育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线索,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更多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