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散工劳务市场冷热两重天 正规市场冷清
1月18日,在叠山路与胜利路交叉路口,来自鄱阳县的泥工师傅范加培已经连续蹲守三四天没有找到活干,每天和老乡坐在路口打牌。范师傅颇感无奈:“几天没活干,运气还不好,老是输钱。”相隔不远,就是南昌市劳动力市场。为何不去那寻找机会呢?对记者的疑惑,范师傅说:“进去一样找不到工作,蹲在路口找到工作的概率更大。”
据悉,2012年,南昌市通过建设散工劳务超市或者服务中心,解决马路散工市场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时至今日,建成的多个县区散工劳务超市门庭冷落,坛子口等地的“露天”劳务市场依旧人满为患。
农民工“守株待兔”
每天7时,叠山路与胜利路交叉路口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只要见到有车稍稍停留,马上有七八个人围上去,询问车主要不要招工,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们又退回远处。有的工人甚至跑到马路中间拦车询问,使得原本拥堵的叠山路口更加拥堵。
散工的聚集地在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红谷滩新区等主城区都有分布,主要聚集在人流量大的道路交叉地段或立交桥下,聚集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千人,每天高峰时聚集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点不下10个。记者走访坛子口、新建县北郊等散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这些务工人员大部分戴着安全帽拿着铁锹,锄头等简单的劳务工具,等待雇主前来挑选。
“以乡情为纽带聚集是散工这个群体最大的特色。”据南昌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几个规模较大的“露天”劳务市场,形成的时间都比较长,少则五六年,长的已有二十多年。散工群体的地域性很强,一般以村或乡为纽带,亲带亲、乡帮乡是基本形式,比如在赣江大道与庐山南大道交汇处,以新建籍农民工为主,在孺子路与船山路的交汇处,以高安籍农民工为主,在坛子口立交桥底下则聚集着主要来自进贤的农民工,广场南路聚集点以余干籍农民工为主。
“一天工钱大概260元。”坛子口一位来自乐安县的水电工胡冒进告诉记者,他和老乡收割完稻子才来南昌的,上个星期,原来在红谷滩新区一工地上的活干完了,现在就在这里“守株待兔”。
最少一天派工为零
南昌市外来劳务人员主要从事城市道路开挖、旧城改造拆房、建设工程装修、家庭临时雇工等,涉及工种包括水电工、泥工、木工、搬运工、漆工等。
这些不需中介服务的露天零工劳务集市,虽然方便了企业和居民家庭雇工,也解决了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的灵活就业,却也带来了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秩序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南昌市2012年将外来劳动力市场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纳入年度政府民生工程项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和南昌市文明城市建设。当年9月,全省首个散工劳务超市——恒茂华城散工劳务超市试营业。试营业期间,劳务超市为400多人办理求职登记手续,外派劳务人员9000多人次,涉及水电工、泥工、木工、油漆工、钢筋工等10多个工种。截至目前,南昌市已建成至少7个这样的劳务超市或者农民工服务中心,分布在东湖区永溪村、青山湖区上海路、青云谱区新溪桥路、新建县北郊工业大道、进贤县民和镇等地。
不过,记者连日来走访多个农民工服务中心和散工超市发现,绝大多数都处于冷冷清清、无人请工的尴尬局面。在东湖区散工劳务超市,室内空荡荡。东湖区劳动就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少的一天派工为零,最多的一天也就两三次派工10来人。”
用工方进驻不够
这样一项民生工程,为何农民工兄弟不买账?此前,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了规范马路劳务市场,相继成立专门的零工劳务市场,结果劳务市场成了散工们的“停车场”和“棋牌室”,而马路市场则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原因就在于这些零工劳务市场设置不合理,远离原有的聚集地,而且服务功能单一,自然就被散工所抛弃。”时任南昌市人社局负责人吸取经验教训,对散工劳务超市的布局“就近就便”,避免出现其他城市劳务市场建成后散工不愿进场的尴尬。
然而,问题还是来了。南昌市建设的散工超市或者服务中心与原有的露天市场相隔不远,可是农民工兄弟乐意“站街”这一现状并没有改变?“劳务超市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工方进驻不够,不能满足更多散工揽活的需求。” 恒茂华城散工劳务超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少散工在这里办理了求职登记手续后,有时还会去站街等活,多一份找工作的机会。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黎世光分析,劳务超市或者服务中心用工不够、派遣次数少,主要是现在用工较大的企业一般“花钱省事”,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由其代理招聘、签订合同等一条龙服务。在劳务超市或者服务中心无法找到工作,农民工自然又回到原点——“露天”劳务市场。记者 余红举 实习生 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