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小伙敬老院帮厨 浙江首创未成年人帮扶新模式

05.05.2015  00:45

正在烧菜的晓东。本报记者董旭明 实习生 顾珠琴 摄

  敬老院的厨房里,晓东就“”个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厨,翻锅,加料,膝盖一顶灶台上的按钮,控制炉火的开关。

  敬老院的大伯大妈很喜欢这个新来的帮厨小伙,而我要给“”字打上双引号,是因为我知道他的特殊。

  他因为盗窃案被移送到检察院,检察院经审查对他做出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取保候审。

  “出来”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管这样的孩子,如何对他的行为矫治,而且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外来打工者家庭,家长无暇顾及,面对这些问题,检察院能够做什么,政府能够做点什么。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杭州上城区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帮扶的一个新模式——浙江省首家由政府全额出资、民间组织托管的新型未成年人观护基地。听起来很专业,做起来也不容易,但是意义很大。

  而晓东,就是基地的第一个观护对象。

   如何帮助你

   那些“三无”的未成年人

  晓东老家贵州,小学毕业,初中才上了一年,小伙子就跟着老家一厨师来杭打工,在酒店帮厨三年,没多少朋友,平时不上班的时候喜欢泡网吧。

  在网吧他结拜了“大哥”,后来“大哥”带他偷电动车,大哥动手,他望风。被抓。

  “大哥”是成年人,以盗窃罪被判实刑。而晓东是初犯,偶犯,干这个时蛮懵懂,情节也不算严重。

  新刑诉法针对这类主观恶性小的未成年人设立了新规,他们可塑性强,极易回归社会,“”的效果未必好,重点应该在于对其的行为矫治。

  但现实挺骨感的——因为这些孩子大多是外来打工者的子女,或者本身就是年纪轻轻来杭打工,缺少家庭监管,文化程度偏低,自我约束能力又比较差,“如果直接回到社会上,坏人一叫又去了”。

  这正是从事未检(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官共同的担忧。

  如何为外来未成年人提供社会监管条件,是杭州,浙江乃至全国很多地方共同面临的难题。

   【新闻背后】 上城区检察院近三年来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为84人,其中非本市户籍未成年人为78人,占总人数的92.9%,起诉率为87.2%(即68人被起诉至法院)。

  这些未成年人由于受到“三无”因素制约(本市无监护人、无固定住所、无经济来源),无法获得与本市未成年人同样的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起诉、缓刑等非羁押性的宽缓处置,导致该类人员的羁押、起诉、实刑率居高不下。这样的处理结果有违司法公平公正原则,也与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关于宽缓处置未成年人的要求不符。

   全省首个未成年人观护基地

   成了“新起点

  晓东因为犯罪情节轻,主观恶性小,检察院对其作出了“附条件不起诉”,之后取保候审,有6个月考验期。

  如何安置?一方面要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宽缓处理,一方面又需要有效监管。其实,这个命题,在年前上城区人大、政法委就牵头各部门展开调研。

  结合上城区实际,他们最后决定采取的做法是:以政府全额出资,辖区敬老院为托管机构模式建立一个未成年人观护基地,并为之取名为“新起点”。

  半个月前,晓东成了基地第一个观护对象,被安排帮厨,则是参考了孩子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做他喜欢做的事,才能安得下心来。”检察官说。

  果然,孩子很快就得到了认可。前两天,大厨家里有事请假,晓东开始独自掌勺,没想到,老人们说,这个伢儿烧得菜要比王师傅入味。

  【新闻背后】上城区政法委副书记胡建根说,为什么政府牵头?就是因为这个工作要落实下去,需要各部门配合,政府牵头有利于统筹安排,而政府出资主要用于补贴敬老院,敬老院要给孩子提供食宿。

  第二,为什么选择敬老院,此前还考虑过工疗站、企业,后来想想环境都不如敬老院来得单纯,敬老院还能保证孩子食宿,24小时都有工作人员。另外,敬老院的工作比较偏向公益性,为老人服务,适合培养爱心。

   敬老院观护人

   每天要找“帮厨小伙”聊聊天

  在敬老院,晓东有独立的房间,生活规律。早上5点半起床,煮稀饭,然后把中午的菜洗好切好配好。中间休息两小时,10点开始烧中饭。下午1点休息。下午3点开始忙晚饭,忙到6点就差不多了。

  “累不累?

  “不累的,我很喜欢烧菜的。”孩子很腼腆,笑起来却阳光,露出两颗小虎牙。

  “不干活的时候,想出去吗?

  “我喜欢在房间看看电视,看看书,刚刚从社区图书馆借了本川菜食谱”,看得出,他是个单纯又静得下心的孩子,这也是检察院决定以他来试点的原因之一。

  敬老院院长热情而爽朗,作为观护人,她每天都会找晓东“聊聊天”,还常常偷偷地在他房间里摆上水果。我们去看晓东的那天,出了个“意外情况”,在晓东的房间里,院长突然在桌下发现了一瓶红酒。

  取保候审,看似自由身,但是,“出来”前,检察官和晓东可是“约法三章”的,不准喝酒,不进网吧酒吧娱乐场所,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要请示。

  “晓东,酒是哪里来的?”院长一下子严肃起来。

  “是隔壁老爷爷给我的”,男孩子涨红了脸,“那天我帮爷爷装电灯泡,爷爷送我的,我以为是甜的就打开尝尝,发现不好喝”。

  酒被没收了,院长又说了几句,晓东连连点头。

  上城区检察院未检科长任祎俊也将晓东拉到一边:“9月份你生日,就18岁了,我们给你办个成人礼。成人了,我们就可以送你去考个烹饪资格证,我帮你问过了,你有三年的经历,基本上可以直接考中级了。等你考出后,这边也期满(指考验期满)后,我们再帮你联系个正规点的酒店……

  人生的路,就这样在规划中展开……说这话的时候,任祎俊就像个“妈妈”。

  当我们走的时候,晓东站在厨房门口有点不舍地看了我们很久很久。

   【新闻背后】 为了让这个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上城区还出台了一个《上城区未成年人观护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

  “观护对象”,主要是上城辖区内触犯刑律,在本市无监护人(监管人)、无固定住所、无经济来源,同时“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没有造成较大社会危害或损失”的外来未成年人。

  “基地职能”,要为孩子提供食宿,安排日常劳动和学习,对其监管教育,并酌情给予相应生活补助。

  哪些孩子能进观护基地,也有严格的流程。要经过区公安机关、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司法局的综合筛选和评估,报经区委政法委审核同意后才能移送基地观护。

  上城区检察院未检科科长任祎伟还将自己和观护对象定了“四个一”:检察官每周一看望,每月一封信,观护对象每周一篇周记,每月一次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