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25年的文化坚守:变卖祖宅、借钱办起文化站
新华社南昌4月24日新媒体专电 题:一位农民25年的文化坚守:变卖祖宅、借钱办起文化站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袁慧晶
乡镇文化站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枢纽”。在江西鹰潭市余江县的春涛镇,有位农民卖掉自家祖宅,借钱建起了乡里的文化站。25年间,他不但没拿一分钱工资,还赚钱养站,让文化之花开遍乡野。镇里人都知道这位“爱文化”的农民——吴光明。
一双农民手撑起一片天:“烂摊子”大变样
初见吴光明,他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热情上前来握手。很硌手——这是记者的第一感觉。吴光明摊开右手,“挥锄头磨出的茧子”。记者看到,眼前的这双手粗糙,还有些皲裂,几个薄厚不一的黄茧刻在掌中,这是一双地地道道的农民手。
吴光明今年57岁,与文化站的结缘要追溯到1990年。时任春涛乡办公室副主任的吴光明无意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云南一位退伍军人卖掉自家房子办文化站。这让从小就热爱文化事业的他大为感动,随后主动请命成为乡里的文化站站长。
据吴光明回忆,那时的文化站用“烂摊子”来形容毫不为过:一间堆满杂物的仓库门框上,用纸条贴着“文化站”几个字,里面放着几份发黄的旧报纸和几张断腿的桌椅。
25年过去,如今的文化站已经今非昔比——占地150平方米的三层楼。一楼是农家书屋,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二楼是多媒体排练室,村民们可在网上下载广场舞等视频;三楼是培训教室,用于开展农技培训。文化站里的农家书屋已被评为“全国优秀民间图书馆”“全国优秀农村书屋”。
目前,春涛文化站已拥有图书约1.7万余册,各类杂志230余种,每年接待村民上万人次,观看科教片的村民达4.5万人次,走出了一条“群众得实惠、站里有收益、社会出效益”的乡村文化创新之路。
勤劳助他度难关:坚持骑自行车140公里买书
黄泥村村民丁天生见证了文化站的从无到有。“年轻时,每逢农闲就来书屋看武侠小说。吴站长很勤奋,发挥了自己的文化特长,还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丁天生告诉记者,为了养活文化站,吴光明承包了百余亩水稻,放下笔就拿起锄头下田,起早贪黑地干,还包揽了村里的墙体广告,过年时给人写春联赚点小钱。
但丁天生不知道,这个文化站是吴光明变卖自家祖宅、四处借钱才建起来的。
1990年,刚接手文化站的吴光明感觉到“文化站要扩建,要有新场地。”当时乡里穷,干部的工资都难发出来,更没有钱建文化站。吴光明跑去和乡里谈,他表示只要乡里愿意出地,文化站的运作资金他自己来解决,而且不要工资。
拿到地之后,吴光明陷入了没钱盖楼的困境。他的笨方法是——像文章里的退伍军人一样变卖房产。“当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全家人都反对,认为我在‘劳命伤财’,老婆一度要闹离婚。”吴光明的妻子彭样娥只有小学文化,嫁给吴光明是因为觉得“他人好,字也好,还有文化”。可卖祖宅那一年,彭样娥感觉“过不下去了”。
吴光明一面给妻子立下“绝对不让你饿肚子”的“军令状”,一面给妻子灌输理念:“办文化是行大善,农村没文化很可怕,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村里除了麻将没别的业余生活,输钱了喝农药的都有,咱这是在救人。”
彭样娥回忆起那段苦日子,忍不住摇头:“卖老宅换来1.1万元,前后还借了几万块,才建起了文化站的两层楼。还要购置图书等文化设施,掏得都是自己口袋里的钱。”卖了老宅没地方住,夫妻二人只能在文化站的二楼开辟了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作为卧房。
最初十年,吴光明骑着自行车去140公里外的省城旧书市场买书。“5点左右天刚亮起床,大约下午1点才能骑到南昌。好点的书1元钱一本,连环画之类的小册子才几角钱一本。一次带回来百余斤书,蛇皮袋捆成三捆放在后座。”彭样娥告诉记者,这能节省车费。
吴光明告诉记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帮他度过难关的法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文化站的书屋边现在开了小卖部,加上种田和写墙体广告的收入,一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元。除可保证文化站运作和开展下乡文化活动外,还能有些盈余。虽然经济平平,但是精神富足。”吴光明对现状比较满足。
文化之花遍乡野:培养百余乡村文化带头人
吴光明和他的文化站在春涛镇上几乎家喻户晓——这些年,800余位种养大户在他的知识帮扶下奔向致富路,广场舞大妈们感谢他给了她们自我展示的平台,百余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在他的指导下在各村开展文化活动。
“多亏了文化站,不然我的果业开发就没这么红火。”坞桥村农民陈恩才以前不懂技术,栽种的果树光开花不结果,一年亏损几万元。在吴光明的帮助下,陈恩才掌握了一整套果树栽培技术,承包荒山200亩,栽种橘子、梨树、杨梅等十余个品种,年收入近20万元。
吴光明把帮助农民群众科技致富作为文化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为乡里的种养大户与农民送科技书籍和科技录像,并与30多名专业户、示范户建立了密切联系,随时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
“这些天正在排练,五一前要去印畈村、滩头村等几个村演出。”黄泥村的吴年花是春涛镇文艺宣传队最早一批的队员,2000年就开始跟着吴光明下乡送演出。她曾经也是只知下地干农活的妇女,很感谢吴光明让她的生活有了新的色彩。
吴光明建成文化站后,一直在田间地头寻找有特长的人组建文艺宣传队。“送文化下乡,靠我一人力量可不够。高手在民间,我要把他们都动员起来,再通过他们,把农民热爱生活的文化因子挖掘出来。”吴光明这样想。
目前,拥有16个行政村的春涛镇已经有20余支拿得出手的表演队。“每个队伍拿出几个小时的表演都不在话下,以前全乡要凑齐一个小时的演出都难。”这些变化让吴光明感到付出有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吴光明先后培训发展乡村文化人100余名,举办70余场健康有益的文艺晚会,组建30多支文艺队伍,全镇文艺爱好者发展到500多人。文化在春涛镇开花结果,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