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从文化遗产保护中学习古人文化智慧

11.04.2014  15:02

东亚朝向现代主义的极速转型排斥了传统,这场过度依赖西方的自我改造是“青少年青春期的症状”。在10日于海南博鳌举行的一场亚洲文化对话中,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提出的观察引发中外文化人士热切讨论。

这场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的“传统智慧的力量:对话亚洲文化”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立意从亚洲传统智慧寻找启发、破解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困惑。

马丁·雅克在回应论坛主题的第一次发言中提出他的观察:东亚地区几十年来以极大的速度实现转型,但这种朝向现代主义的冲刺是在排斥传统的背景下发生,“很多人把传统等同于贫困、落后去加以摒弃”。

这位西方学者认为,亚洲现代化进程过多地依赖于西方,采纳了西方的思路、框架与现代性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青少年青春期的症状”,他说,东亚地区下一步必须做的,是恢复过去、重归伟大的智慧。

马丁·雅克对于“亚洲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的论述,引发这场小型对话会嘉宾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随后有感而发地指出,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他看到许多案例中所透露出的古人文化智慧。以四川都江堰这一中国古代巨型水利工程系统为例,他强调,这个至今仍解决着成都平原灌溉和排洪问题的文化遗产,并没有像今天的我们,采取筑高坝、挖深坑这些过于影响自然、影响环境的行动。

单霁翔认为,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上积累的生存智慧、传统智慧,生成今天影响城市发展、民众生活的力量。他举例,随着城市的自觉,人们印象中的“赌城”澳门、中国房价最高城市之一杭州都在城市的中心保护了文化遗产。

龙泉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则提出,亚洲文化的复兴,佛教能够起到一个纽带作用。在中韩日三国交流历史上,佛教曾创造了辉煌;1991年开始每年举行的中韩日佛教大会,可以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对于一位印度与会者有关“亚洲年轻人如何完成从家庭到社会、从民族到世界过渡”的提问,他认为,亚洲或世界或许需要佛教里面的慈悲、智慧、愿力和行动的结合。

马丁·雅克在回应论坛讨论时表示,西方人也开始更多地引用孔子的哲学,因为大家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他希望亚洲能找到过去智慧中的和谐。但这位学者也特别指出,这不是把古代智慧照搬过来。2500年前的佛祖、孔子等贤哲,其教导是关于人类生活环境的,并非直接回答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