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弟弟超过老大哥”敬酒 刘少奇不敢喝
1949年访苏时,刘少奇在所住地留影
随着傅作义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的三大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至此,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不再是打仗,而是城市的接管和治理。
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共产党,绝不能在治天下的问题上让人看了笑话。但是,城市建设这个全新而又从未接触过的课题,还是让骁勇善战的共产党人心里没底。于是,如何借鉴苏联经验,开国建国,细致地描绘新中国的蓝图,就成为当务之急。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开滦考察时,突然接到毛泽东让叶子龙打来的电话:速回北平,有要事相商。刘少奇火速赶回北平,不久,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降到他的身上—为新中国的成立到苏联“秘密取经”。
先有一个偷偷摸摸的访问
在刘少奇访苏之前,斯大林在1949年1月曾经派米高场到西柏坡访问,不过,这一切都是在偷偷摸摸中进行的。
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有着天然的接近,但是斯大林对于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并不信任,也不愿有公开的亲近。有两个因素使得斯大林这么做。一是蒋政府和苏联一直关系不错,众所周知,在二战结束后到中国内战期间,苏联一直承认的是国民党政府,双方在1945年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蒋介石对苏联在蒙古和东北两个关键问题上,采取的是退让政策,这也使斯大林在考虑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共时,不得不有所顾忌。二来苏联一旦过早介入中国内战,美国也会闻风而动,而美国在远东的力量,明显要比苏联强。所以,斯大林对中共的态度就有了避嫌的成分。当时林彪、陈云在东北建立根据地,苏联与他们的接触都是拐弯抹角,不直接发生关系,生怕被美国人逮到口实。
在国共军事胜利还没有成为定局之前,斯大林对毛泽东一再提出的援助要求,都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由,予以拒绝。毛泽东三番五次提出要去莫斯科见斯大林,斯大林都以各种理由躲着不见。1948年延安解放之后,毛泽东又提出去苏联,斯大林却回复说:“解放战争正在紧要关头,在这时,如果毛泽东离开指挥岗位,恐对全局有不利影响。”毛泽东非常气愤,但是也别无他法。
随着国共两党军事对决的力量差距越拉越大,斯大林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他意识到老躲着毛泽东情理上也说不过去,而且还有可能会让苏联在中国的实际利益受到损害。但是,斯大林对共产党并不了解,他曾经几次问身边的人:“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一个民族主义政党?毛泽东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弄清这个问题,就成为米高扬访华的第一任务,而米高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试探中共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态度,特别是中共对蒙古的态度。
米高扬这次访华,基本上是竖着耳朵听取中共领导人介绍情况的,中间插话或是表达意见的时候很少。当时,斯大林最关心中共对蒙古问题的态度,毛泽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非常策略,他对米高扬说:“有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跟我说,将来政权到了人民手中,蒙古也应该统一了,外蒙古是不是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米高扬一听就当场回绝,事后还马上打电报给斯大林,斯大林的回电口气非常强硬,他对米高扬说:“你告诉毛泽东,如果蒙古要统一,那就不是外蒙古统一到内蒙古,而是内蒙古要统一到外蒙古去。”斯大林对外蒙古的强烈态度,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为了中苏的大局,他表示不再主动提出这个问题。
据毛泽东的翻译师哲回忆,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毛泽东一个人整整说了三天,米高扬总算不辱使命,了解了中共的基本情况。但是,毛泽东在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地谈及新中国的战略构想时,仅仅是大模样,大框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具体计划,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派刘少奇带团访问苏联的重要原因。
意料之外的高规格接待
米高扬刚离开西柏坡,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能设想,没有苏联,……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
但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相互试探并没有结束,苏联顾虑到美国,不愿公开与中共的接触,即使后来斯大林邀请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苏,对外报道中却声称是以高岗为首的东北贸易团访问莫斯科。
1949年6月下旬,以刘少奇为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和已被中共中央内定为新中国驻苏大使的中央候补委员王稼祥组成的代表团,从大连乘飞机前往苏联。由于战争还在进行,为防不测,飞机绕了一个大弯子,经朝鲜上空飞抵伯力,又在赤塔、新西伯利亚等地稍作停留。为了代表团的安全,飞机在飞行时忽高忽低,最高时飞到8000米的高度,让刘少奇一行颇受颠簸之苦。6月26日下午2点,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会谈和访问。
中共是作为“小老弟”的身份前来取经学习的,所以,刘少奇并没有指望苏方的接待规格有多高。他们原本准备和相同规格的苏联领导人会晤,然后礼节性地见上斯大林两面,结果苏方的热情让刘少奇大出意外。斯大林不仅从头到尾直接安排中共代表团的活动,而且还亲自与刘少奇会谈了五次,这在斯大林接见外宾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在和斯大林会晤的第一天,刘少奇就提到了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特别是贷款的问题,这也是毛泽东对刘少奇此行最看重的一部分。实际上,早在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时,毛泽东就提出了贷款问题,要求在1949到1951年间三年内得到每年本息一亿美元的贷款。斯大林复电表示赞同,提出最好分期五年,年利率按1%计算。毛泽东曾在回电中说,这样的贷款,1%的年利率太低,应当提高。所以,当斯大林和刘少奇谈到贷款问题时说,他第一次碰到了受贷国嫌贷款利率太低的事儿:“苏联给东欧国家的贷款,年利率是2%,给中国的贷款,年利率低了一个百分点,那是因为中国的情况和东欧不同,当然了,要是你们坚持要求高一些的利率,那是你们的事儿,我们可以接受。”
最后,斯大林向刘少奇承诺,苏联可以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年利率1%,分5年提供,每年平均6000万美元,中国可以在贷款完全生效后的10年之内偿还。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正式诞生之前,获得的第一笔经济援助,也是刘少奇此行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