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渝水:青年法官有家有爱有事业
之后,在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该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助推青年法官“三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并逐渐在实践中摸索,通过“三个三”实现了青年法官的“三化”。
“三制”保职业化
该体系分成“带教制”锻炼学习、“系统制”培训引导、“督导制”指导实践等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这三个阶段针对性强,培养任务、目标均非常明确,如同一道道阶梯引导青年法官不断进步。
在“带教制”锻炼学习期间,新招录的青年法官被统一安排到立案、执行、人民法庭等一线部门进行一年的体验锻炼,让其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了解一线部门的工作特点,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和新需求。
同时,针对青年法官学习培训机会少等情况,渝水法院实行“系统制”培训引导,坚持每周组织青年法官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通过座谈,拓宽他们的审理思路,不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庭审记录技能展示、工作和学习经验交流座谈。
此后,该院又在参加初任法官培训班的基础上,对初任法官实行“督导制”指导实践。在初任法官任职的半年内,让其作为合议庭成员,随督导法官一起审理案件。督导法官可以通过观摩庭审、问题解答、案例讨论等方式指导初任法官提升庭审驾驭能力和水平,帮助初任法官疏导审判压力,缓解任职之初的焦虑和烦躁情绪。
在“三制”培养下,该院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如“全国法院办案标兵”黄爱裕、“全市优秀政法干警”管东长、“全市优秀法官”李华兵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该院青年法官共审(执)案件2200余件,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部分青年法官已成长为业务骨干,其中2人担任部门正职,6人担任部门副职。
“三心”促本土化
渝水法院45名青年法官中,有一半是外地人,如何稳定这部分人员的“军心”成了该院党组的一件大事。
为让这些青年法官们感受到法院大家庭的温暖,该院非常细心地照料外地法官的生活,为外地单身法官提供了宿舍,配置了电视机、空调、宽带,保证全天候热水,妥善解决三餐,并在宿舍内安装饮水机,给外地法官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该院党组充分利用本地法官的人脉资源,为外地法官牵线搭桥,热心帮助解决个人问题。如今,22名外地法官中已有12名在新余结了婚,并已购房;另有5名外地法官也已有结婚的打算。
该院还耐心帮助外地法官融入到本土文化中。将外地青年法官补充到审判一线,增加其与群众沟通的机会,提高其方言水平,如3个基层法庭的共6名外地法官,目前均已掌握本地方言。
该院还倡导本地法官与外地法官交谈时尽量用本土语言,并向外地法官介绍本地风土人情和乡规村俗,让其更快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来。
“只有让这些外地青年法官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享受到家的温暖,他们才能够真正稳定下来,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该院分管政工工作的副院长李建荣如是说。
“三活动”助亲民化
让青年法官“亲民化”是院党组始终努力的方向。为此,渝水法院大力开展“结对认亲、渝水有爱”,“法官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青年法官主动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增强青年法官司法为民意识。
宗大姐身患残疾,是渝水法院行政庭负责人鄢平花的结对帮扶对象。2014年“五一”时,鄢平花打算利用这小长假带宗大姐出去走走,可是她却一再推辞。原来宗大姐还没有轮椅,怕麻烦大家,鄢平花就把这事记在了心上。
假后一上班,鄢平花就查询了解了申请轮椅的程序和所需资料,并和当地管理处沟通联系,很快就领取到了轮椅,送到宗大姐家中。
2013年以来,为让法官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该院还开展了“法官进社区”活动,将92名法官派驻到全区46个社区,在社区设立了“法官工作室”。法官们定期到社区走访,共开展法律咨询160余次,发放该院自编的《婚姻案例选编》《交通事故案例选编》《民间借贷案例选编》5000余册,为辖区群众送去了司法温暖。
该院还组织了“渝水区法院志愿者服务队”,不定期组织志愿者到社区打扫卫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进学校为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并有5名法官担任了“法制副校长”。
转载自《人民法院报》7月6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