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遏制校车事故要标本兼治
新华网江西频道7月12日电(记者林艳兴、袁慧晶)湖南湘潭造成8名幼儿、3名成人死亡的幼儿园校车事故令人心痛。《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出台两年多,事故为何仍频发?除了校车监管、道路安全、驾驶人员素质等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括当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亟待进一步采取措施调整结构。
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加,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逐渐得到扭转。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农村学前教育仍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普惠性资源不足,一些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孩子“入园难”问题依然突出。
盘点近年伤亡较大的校车事故,人们不难发现几个共性:农村多于城市,民办多于公立,幼儿园多于中小学。“校车事故率”分布不均衡。“幼儿园”“民办”“农村”成为校车事故中的常见词,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
近年来,我国各级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增长很快,从2008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48亿元,年均增幅49%,但与义务教育、普通本科、职业教育等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在各级教育财政性经费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1.3%提高到2012年的3.2%。但专家认为,从目前国内登记注册的幼儿园数量来看,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的合理占比,至少应达到整个教育投入的9%。
投入不足带来一系列问题: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入园难、入园远催生的长距离校车接送,为校车惨剧埋下隐患;有的地方公办幼儿园少,幼儿教育不得不依赖民办,甚至出现“黑幼儿园”;一些幼儿园运转困难,幼儿园老师工资低、待遇差、队伍不稳定;一些幼儿园为了节省资金不得不压缩各种运转经费,滋生校车严重超载等问题。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要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面。重点解决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等困难地区和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困难群体的“入园难”问题。重点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结构,优化幼儿园布局,让孩子们“方便上”“上得起”“不出事”。通过这些措施,再辅以严格的校车安全监管,才能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