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全文刊发学院青年教师熊标文章

23.09.2016  23:31

2016年9月20日上午,新华社客户端全文刊发学院青年教师、博士熊标理论文章《历史·内涵·现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之耦合》。该文以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结合当前学院“两学一做”及省委关于开展井冈山精神教育的实际,从历史、内涵和现实的角度对江西红土地孕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进行整体解读,文章从三种精神与中国革命道路关系入手,经由三种精神科学内涵的阐发,最后以三种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落脚点,清晰而完整地展现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的高度耦合,全文共3500余字。文章一经刊发引起较大关注,截止9月23日11时整,浏览点击量已经突破41万次。全文如下:

历史· 内涵· 现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之耦合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助力伟大的事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在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先后培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丰碑,这些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其中,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是在江西红土地上孕育或形成,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红土地上党的革命精神形成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三种精神具有高度耦合。深入透视三者之间的耦合,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三种革命精神,而且对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历史地耦合于中国革命道路

道路就是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最终胜利根本就在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但革命是道路的开辟及拓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有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首先,井冈山精神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缘起。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将革命队伍拉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在这里,首创“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制度,提出“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建军原则,开展我党发展史上第一次整党运动——九月“洗党”、颁布《井冈山土地法》等,成功解决了农村地区如何建军、治党的问题,解决了中国土地革命的路线策略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首创精神。井冈山精神就是在诸多个第一中孕育形成,也正是这些第一奠定了井冈山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的源头地位。其次,苏区精神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演进。如果说井冈山精神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从无到有,那么苏区精神见证的是中国革命道路由质疑到坚信。进入苏区时期,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没有改变,在极其残酷的生存面前,红军内部弥漫着着“红旗能到多久”的困惑,对井冈山时期开辟的革命道路发生动摇。如何点燃起革命星星之火、继续坚持革命道路就成为了当时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理论上,我们精辟透彻分析革命形势、统一党内思想,涌现出《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军事上,创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政权上,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效增强革命的动员力和组织力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举措,革命的星星之火才成了燎原之势,最终坚定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信心。再次,长征精神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长征途中,革命环境极其严酷,革命形势瞬息万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总能牢牢掌控战略方向,最终跳出包围圈实现战略大转移,表面上看这是战略得当、战术娴熟、指挥高明的结果,实质上则是革命道路的指引。不论是刚开始的西进,还是后来的北上,都是贯彻了向敌人统治薄弱、群众基础较好,根据地稳固地方转移的思路,而这正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和根据地建设为主要依托的革命道路精髓所在。

综上所述,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共同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缘起、演进和发展,历史地统一于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始终。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内在耦合于其科学内涵

尽管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形成于不同的历史境遇,有着不同的科学内涵,但是三种精神内涵却有着相通的意蕴,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为民价值取向和优良工作作风,换言之,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及工作作风是三者内在统一的三个维度。

首先,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的灵魂。理想信念是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政党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从井冈山精神的“坚定执着追理想”到苏区精神的“坚定信念”再到长征精神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科学内涵无不体现了理想信念的灵魂地位。井冈山斗争时期,正值中国革命低潮,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能坚持斗争并成功找到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根本就在于笃定革命必胜的信念。苏区时期,红军依然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但是我们的革命队伍持续壮大,全国先后开辟了13个苏区,与敌人展开了五次反“围剿”的殊死搏斗并取得其中四次胜利,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样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同样,崇高理想信念也是长征精神灵魂所在。长征途中,面临饥寒交迫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却能冲破敌人一道道关口、翻越一坐坐雪山,掠过一片片草地,最终取得长征胜利,凭得也是一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

其次,为民服务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的旨归。从井冈山精神“依靠群众”到苏区精神“一心为民”再到长征精神的“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这些内涵都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井冈山时期,红军之所以能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站稳脚跟、打退敌人“围剿”、开展根据地建设,离不开井冈山群众倾其所有,接纳革命队伍、捐粮捐钱、踊跃参军,不惜用鲜血和生命守护根据地。正是有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有了井冈山的坚守。苏区时期,毛主席将群众比作打不破的铜墙铁壁,要求苏区干部要时刻为群众谋利益, 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他不仅要求干部如此,而且亲自带头挖井解决沙坪坝群众饮水难题,赢得了群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赞誉。在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战士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并培育出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内涵的长征精神。凡是红军队伍经过的地方,红军不仅秋毫不犯,还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切实满足和维护群众利益。

再次,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底色。从井冈山精神的“艰苦奋斗”到苏区精神的“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再到长征精神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是中国共产党人给人最深的印记。井冈山时期,敌人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围剿”的策略,给根据地造成了极为艰难的局面,缺吃、缺衣、缺药一直困恼着红军战士,红米饭、南瓜汤、稻草被、门板床就是红军战士的生活常态。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红军在井冈山还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艰苦斗争。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苏区进行了大量创造性工作,涌现出“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兴国模范县、 “史上最廉洁的政府”中华苏维埃政府等先进典型,这些正是苏区精神“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具体体现。长征途中,红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意志,先后经历上千次大小战斗、翻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走过茫茫草地,付出每公里就有几名战士牺牲的代价,最终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完成战略大转移。这一空前绝后的壮举映衬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底色。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现实地耦合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不仅属于历史,忠于内涵,还关照现实,这是由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主题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降,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家四分五裂、人们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了时代最强音,这一追求也成为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革命精神就是顺应这一历史主题应运而生。曾几何时,在中国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主题下经历的阶段任务和取得的阶段胜利。由此可见,中国革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限于革命战争,而是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因此,只要历史主题不变,那么反映这一历史主题的精神就不会过时。当前,我们正在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途,追梦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为有了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还因为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我们才能走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也会因为有了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没有长期艰苦奋斗是不可能的。

当前,我们还面临着解决几千万人脱贫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继续艰苦奋斗。总之,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所蕴含的那种坚定信念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将在追寻中国梦的时代际遇中耦合,不断焕发出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