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护士去哪了?”
新华网江西频道5月11日电题:“护士去哪了?”——36年前提出的“床护比”为何至今难达标?
新华社记者高皓亮、吴锺昊
“护士去哪了?”这是病房里经常被问及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国家36年前制定的1:0.4的“床护比”至今难以达标。
记者调查发现,护理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护理投入的长期不足,共同造成护理人员紧缺的现状,而重“医”轻“护”、伤医伤护事件频发、护校生源减少,则加剧了这一趋势。
36年难以达标的“床护比”
26岁的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心脏病治疗中心护士高莉,4月份值了15个夜班。而去年一年,她共值了118个夜班,这意味着她全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上夜班。尽管如此,医院在收治最高峰时,护理人手依然非常紧缺,全院普通病房1500余张床位配备了不到500名护士,比例远未达到1:0.4。
事实上,1978年,原卫生部《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出台《护士条例》,再次以法律形式将这一标准确立下来。36年过去了,三级医院普通病房床位与护士1:0.4的床护比,仍是一个难以落实的“参考标准”。
江西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孙庆宁曾多次参与对江西省各级医院“床护比”的调查。她告诉记者,目前,江西各大医院普通病房的实际“床护比”普遍难以达标。“如果按编制床位核算勉强可以达标,但算上加床后就难以达标了。”据统计,江西省儿童医院的编制床位为1200余张,而医院连续5周的日平均实际住院病人超过1700余人次。
“当护士疲于应付不断增加的患者时,就没时间和精力做进一步沟通交流,患者就会认为护士服务态度不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霞告诉记者,人手紧缺导致护士必须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服务质量,进而加剧医患关系紧张。
已经向医院递交了辞职报告,准备在6月1日离开干了10年的护理岗位的小静(化名)告诉记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执业环境进一步恶化,让她下决心辞职从事保险行业。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心脏病治疗中心护士长胡梅英告诉记者,与以往多在行业内部“跳槽”不同,如今各医院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护士离开护理行业的苗头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