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保“绿”兴“绿”造“绿”建设生态文明
□刘奇伟、李福孙
87座小二型水库水质达到II类至IV类标准的占82.9%,全县禁养区1394户养猪户停止养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县城绿地率达38.92%,绿化覆盖率达43.87%……这一项项生态指数的背后,是新干雷厉风行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崛起美好家园的硬作为。
守护碧水蓝天保“绿”
该县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执政理念和民生福祉的高度,着力开展水库水质和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守护一库碧水。
从2013年起,该县由上至下掀起一场持续发力的治理生猪养殖污染攻坚战,并将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列入了乡镇和责任单位工作目标考核,采取下达行政处罚文书、断电关闭、法院强制执行等方式推进养殖污染整治。同时,在县人大等的监督下实施生猪养殖和水库养殖环评,严格新建猪场审批,划定可养区、禁养区、限养区。曾是养猪大镇的三湖镇实施全镇禁养,目前生猪存栏量从8万余头锐减到3000余头。在此基础上,该县大力示范推广粪污综合处理和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在3个镇完成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建设,引进江西怡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
该县还加大污染减排治理力度,每年安排一批减排项目进行集中整治。每年对全县40家重点排污企业和城南工业园区等7个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性监测。据市、县监测部门监测,该县今年赣江段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或以上,优质水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
转型升级产业兴“绿”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该县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兴“绿”助一臂之力。
工业方面,该县在建立严格的入园项目联审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制度的同时,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设备。该县灯饰照明产业的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转型升级,从初期使用的坩锅炉直烧熔炉技术到煤改煤气(电)池窑,再到如今的天然气窑炉,节约耗煤50%以上,产品也从原来单一的灯泡、灯罩类半成品向绿色光源、LED等高科技产品方向升级。
农业产业上,该县积极引导禁养区生猪养殖户改造猪场转产从事食用菌、养蛇等生态环保绿色产业。同时,在桃溪、七琴、溧江等地设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推广示范点4个,栽培香菇、木耳等2万多袋。该县还大力推动渔业健康养殖,实施省级“测水投料、查菌配药”精准养殖技术示范项目面积3000亩,成功申报创建甘泉渔业合作社、赣源生态泥鳅两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县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1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我市第一。
城乡一体联动造“绿”
该县着力打造城乡一体的生态福祉,以开展“四城同创”为契机,建设秀美滨江生态花园城市,大力引绿进城,见缝插绿,拆墙补绿,将几块城区“黄金宝地”用于建设小型游园、广场,并大力推进青铜文化公园、城东湿地公园、龙山森林公园等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人居环境生态圈。同时,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和油气排放污染整治,启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分工作;启动了青铜公园湖、城南景观河等水体净化工程,对城区金川大道北段进行拓宽改造,实行雨污分流。目前,该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3平方米,空气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在搞好城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该县还强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工程,安排1500万元用于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建设及日常运行补助,在大洋洲镇及全县7个2015年在建的中心村推进污水处理;连线成片开展“四绿五治理”,新增绿化苗木12.4万株,实现了绿化全覆盖。重点抓好全县各乡镇集镇、71个省级新农村点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创新垃圾处理运行模式,健全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启动争创省级生态县工作,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乡镇”创建活动。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市级绿色学校6所、省市级生态村8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