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拉尔现大面积连片“睡胡杨“(图)

12.03.2014  01:49
图为兵团第一师十四团睡胡杨谷的胡杨。 杨东 摄 图为兵团第一师十四团睡胡杨谷的胡杨。 杨东 摄 图为兵团第一师十四团睡胡杨谷的胡杨。 杨东 摄

  中新网新疆阿拉尔3月11日电(杨东 任新农) “这是塔河流域目前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形态最奇特的‘原始’胡杨林。”获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发现了六万亩连片睡胡杨,记者前往探访。途中,西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廖肇羽介绍说。

  下了217国道,但见荒漠如海,天似穹庐,辽远深邃,雄浑苍凉;沙丘如潮如象,奔腾翻卷。路像从远古飘来,左突右冲,七拐八弯,时隐时现,若有若无……阳春三月,与路相伴的湿地和湖泊冰雪消融,沙鸥和天鹅自由游弋、潇洒翱翔。

  行驶大约8公里,豁然开朗……目光掠过齐人的芦苇荡,夕阳下,莽莽苍苍,像万众齐跳霹雳舞,似万马驰骋,又像火焰奔突狂飙。

  走近,树,一个个都赤身裸体,奶灰色的一片,与天空构成凝重的和谐。直立、斜刺、横卧,各具形态,争奇斗异。状如雄鹰展翅,像张牙舞爪的白骨魔女,又似一堆骷髅,又象虎狼在咆哮;有的似披坚执锐的武士,威武不屈,虽死倚剑而立;又似白衣少女掩面垂首如泣如诉;有的像飞天飘然起舞,婀娜多姿;有的状如老妪盘腿席地絮叨身世;有的如利剑直刺天空,大有与天空俱残同碎的气概……岁月把它们定格成永恒,凝固成冷峻的沉默。

  偶有风掠过,砂砾相撞,枝桠震颤,如婴儿啼哭,如少妇哀怨,如鬼哭狼嚎,如箫笛浅吟……

  太阳即将下沉,逆光进入镜框的胡杨有的像屈子在引颈翘首怒问天空;有的像天狗张着大口吞噬夕阳;相距不远的两株,枝桠挣扎着,像一对被迫分开的情侣,那种执着、忠贞和无奈……也是相距不远的两株,巍然矗立,“相看两不厌”,真情守望着共同的梦……还是两株,一株赤裸,一株皮厚如龟甲,斜伸的躯体,叠压胶着,演绎摄魂的生死恋……

  资料显示,胡杨是第三纪残遗的古老树种,能够在沙漠中生存并天然成林,距今已有6500万年以上的历史;世界范围内,胡杨主要生长在中国新疆的塔河流域,绿色长廊两千多公里,雄伟壮阔。沿线县市开辟“胡杨公园”,旅游业如火如荼。

  “专家称此地为‘塔里木原生胡杨标本库’,摄影家称此地为摄影的天堂,雕塑家称这里‘天然的雕像群’,油画家说‘活脱脱质感强烈的油画’;诗人说‘到这里感受生命和力量的震撼’……“蒋欣如是说。

  蒋欣是共青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副书记,派任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党委书记、政委。在该团工作两年多,接待海内外人士观光考察无以计数。“活着的胡杨夏绿秋黄,固然旖旎;死去的胡杨更加壮美,以独有的形态,给人思想的启迪。只有躯干、没有树皮和枝叶——虽睡犹醒,虽死犹生,故得名‘睡胡杨谷’”。

  睡胡杨谷坐落在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和田河和克里雅河古道交接处,克里雅河断流、和田河改道,胡杨集体逐年干枯。尼雅古城、圆沙故城和昆岗先民家园以及下游楼兰古城消失,史学家一致认为水消失是主因,这片胡杨林成为无言的佐证。

  阿拉尔市旅游局局长霍玉东介绍,半个世纪前,一师阿拉尔市大举开发塔里木,到这里嘎然而止,严加保护,完整地保留至今,成了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教科书和警示。树木构成独特:密度大,一棵挨一棵;大小层叠,有古老的参天大树,也有次生小树,间杂其他类型的树,别于塔里木河流域其他地区的胡杨林,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十四团所在地曾是丝路驿站。相传,公元前60年前后,郑吉将军被派遣在渠犁(今为库尔勒一带)屯田,领护当时“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号称“西域都护”。

  郑吉率部从今轮台出发巡查。过沙雁州(沙雅)进入昆岗(阿拉尔)地界,看到茂盛高大的胡杨林一望无际,很是好奇。向导告诉他,当地人叫胡桐树(胡杨),因其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旱,又被称为“英雄树”。

  郑吉哈哈大笑,脱口道:“英雄胡桐树,从此归汉家。

  郑吉是首任“西域都护”,史学家普遍认为从郑吉开始,历史上才真正实现了中原王朝对西域实际管控的抱负。当地人为了纪念郑吉,叫这片树林“刘家胡桐”。

  这里北距塔里木河20公里,西距阿拉尔市区50公里、东距龟兹古镇库车130多公里,阿拉尔市将此处列为“塔河十景”之一,依托国道217开发,围绕“自然风光线”,“人文历史线”,打造集“”“”“”“”“”“”“”“”为一体的“睡胡杨谷”景区。记者看到,在十四团团部通往“睡胡杨谷”和国道217的十字路口一侧,机械穿梭般施工——沉睡的荒漠正在苏醒,全新的胜景凝聚久远历史之魂正在崛起。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