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主任:政府新闻发布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

19.10.2013  12:23

  《新闻1+1》2013年10月18日完成台本

  ——新闻发布制度十年后的“升级版”!

  (节目导视)

  解说:

  妥善回应公众质疑,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权威发布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国务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

  蔡名照:

  概括的说就是两句话,一句话是不敢说,不愿说,一句话是不会说,说错话。

  解说:

  新闻发布制度已经建立十年,新闻发言人你记住了多少?

  市民:

  不认识。

  市民:

  华春莹。

  市民:

  洪磊。

  解说:

  有的发消息,有的煲鸡汤,还有的在卖萌。政务微博又该怎么发?

  市民:

  济南中院,就是看薄熙来的图文直播。

  市民:

  需要大家相对来说比较对等的状态进行沟通。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新闻发布制度,十年后的“升级版”。

  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首先要问您一个问题,教育部的发言人在王旭明之后是谁?公安部的发言人在武和平之后是谁?铁道部在王勇平之后,它的新闻发言人,即便改成了现在的总公司,它的新闻发言人又是谁?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根本记不住。提出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第一个,不管是王旭明还是武和平,还是卫生部比如毛群安、邓海华以及王勇平,都是十年前,也就是2003年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的时候,头几年让大家非常熟悉的新闻发言人。他们也完成了很重要的一些探索,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这个世界继续向前发展的教训。但正是因为这一路走来并不平静,伴随着王旭明的调任,武和平的退休,以及王勇平的转岗,还有很多新闻发言人现在不愿意说,也不敢说。新闻发布制度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就跟中国足球一样,不进反而在退。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在期待,十年后,中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也是伴随着社会越来越应该透明和公开这样一个阳光下的事业,能不能重新出发。本周,国务院的一个与此有关的意见,一下子让行内的很多人觉得看到了一种新的动力,来,我们关注它。

  解说:

  今天是周五,限行尾号1和6。今天白天多云转阴,有轻度霾。最高气温18度。夜间北部有阵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

  三季度经济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实体经济稳中有升。

  解说:

  微博、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今天,政府部门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发出声音,这些声音里有对工作内容的通报,也不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

  主持人:

  江苏省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季建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解说:

  面对社会关切、政府部门究竟应该如何发出声音,一直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课题。三天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公众期望相比,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国办意见发布第二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就表示,自2003年开始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以来,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壮大,但当前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

  概括的说就是两句话,一句话是不敢说、不愿说,一句话是不会说,说错话。

  解说:

  统计数据显示,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十年来,有超过540人成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省、区、市政府新闻发言人。2005年,中共中央和各省区、市举行新闻发布会1088场,到2012年,这一数字则翻了一倍多,达到2237场。而对于公众来说,他们是否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能在他们脑海中留下印象的发言人又有多少呢?

  市民:

  不认识。

  市民:

  不知道。

  市民:

  华春莹。

  市民:

  洪磊。

  市民:

  偶尔能在电视上看到,也没太在意他们叫什么。

  市民:

  看脸会认识,但是具体名字可能不是很清楚。

  解说:

  为了更好的向公众传达政府声音,国办意见还明确规定,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每年应出席一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或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出席一次。国信办主任蔡名照对此也表示,“这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向刚性约束迈进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白岩松:

  其实刚才有很多接受采访的观众朋友说到华春莹、洪磊等等,在我们的严格意义来算,并没有把他们算在十年新闻发言人成长的道路上,为什么?因为中国外交部作为最早跟世界接轨的部门,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其实是在那诞生的,咱都不要往远了说周恩来、龚鹏等等,改革开放之后,包括钱其琛等等都是这样,但是因为他是跟世界接轨,因此,外事用了一种国际规则去办。但是十年前的“非典”一下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如果信息不能够公开,给整个民族和这个社会以及时代带来的威胁简直太大了。所以,正是从那年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在中央以及国务院的支持下,开始了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我们称其为“黄埔”一期和二期,像王旭明等等这些人,包括武和平都是属于“黄埔”一期、二期的。因此,刚一开始大家的干劲都足,但是之后当然会遇到很多挑战,而且其中也存在经验不足等等。就像蔡名照刚才说的,很多的新闻发言人现在不敢说,不愿说,它是两个原因构成的,第一个原因,有相当多的政府发言人,他是有这个热情的,想说,但是别人会觉得,哟,你出风头吧,干吗呀,咱们这个部门凭什么总说,其它部门不也不说吗。另外有的时候是常在河边走就会湿鞋,容易出错误,领导可能就会批评他,担的责任太大。另外一种不愿说、不敢说是看到王勇平不是在动车事故的时候出错了,很多人指责。我们现在宁求无功,但求无过,因此,闭嘴最好。所以相当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你会发现后来就消失了一样,蒸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公开和透明又需求他,因此,这一周出台的《意见》简直像久旱逢甘霖一样。

  我们来看看这里,这就跟很多人期待的,一定要用制度化的方式去推进它,让不敢说、不愿说的人必须去说,因为有制度在这。我们看这个制度,这次意见强调,“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每年应出席一次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其实是说部长们,你应该一年有一次吧。“新闻发言人或者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要出席一次”吧。虽然我觉得每季度并不解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国务院各部委办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应该每个月开一次,并且向未来每半个月开一次去挺进。但是请注意,刚一开始每季度是针对从来不开新闻发布会的,要用制度化去约束他们,这是下限。我想很多部门不能够只遵循国务院这个意见的下限吧?好了,你既然说一个季度开一回,我就一个季度开一回。我觉得还是事业要进步的,要去追求一个月一次,才更加靠谱。但是这个意见非常重要的值得赞一下的原因就是,这个制度化规定了,将使每一个新闻发言人,不管你多么不敢说,不愿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今后起码下限,你每季度得说一回了。

  来,回头我们就看看这十年不容易走过来的道路。

  解说:

  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仍然对他在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期间的言行举止印象深刻。从2003年到2008年,王旭明做了五年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经历了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和上千次的记者采访。作为当时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他在任时的表现获得过赞扬,也饱受过争论。例如“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满意论”、“媒体无知论”,这些言论经常把他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面对着各种非议,王旭明仍然在不断的寻求发言人这个角色的创新,比如2007年,他在有关领导提议下,把新闻发布会现场搬到了田间地头,而除了最普通的新闻发布会外,他还组织新闻采访团到一线采访,举行新闻吹风会,做访谈节目,请网站直播新闻发布会。

  王旭明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我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确确实实感受到我们党和政府有许多好的政策,但是这些好的政策实实在在地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文件中,停留在会议里,停留在上下级的传达程序上面。真正要进入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觉得可能还要有相当的一批人专门来做这个工作。

  解说:

  把政府的政策切实的传播出去,把政府的声音及时的告知给公众,这是一个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最根本的职责。1982年3月26号,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70、80位中外记者就围着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进行了五分钟的发布,而这次被认为是新中国首次有新闻发言人主持的会议。一直到2003年,一场“非典”,使得政府信息的及时披露成了刻不容缓的需求,那一年也成了中国新闻发布工作的转折之年。

  王国庆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原来我们很难,要请一个部委的负责同志来开发布会,打电话、去函,有的时候是求。但是“非典”完了以后逐渐发生了变化,不是我们去求,有很多情况是回过来了,要求我们开发布会。

  解说:

  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对外公布了62个部委,75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迈上的新台阶。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同时,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率先进行新闻发言人定点、定时、自主发布新闻,在过去十年里,这个制度已经进入了很多部门的常态化运行体系。

  白岩松:

  接下来我要连线王旭明。不过在连线王旭明之前,我要先说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王勇平。其实透过王勇平在新闻发布制度方面的一个探索,以及后来动车事故之后那个被饱受争议的新闻发布会,包括我在节目当中也是批评,比如说他说“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了,高铁技术是先进的”等等,当时我们的节目都在批评他。可是我一再要去强调,他就是在一个不该去他开新闻发布会的场所开了他的新闻发布会,准备不足,也说明了我们整个新闻发布的配套制度还并不成熟。当时这样一个国人关注的灾难性的事件,起码应该是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或者副部长去开这样的新闻发布会,但是躲了,然后把王勇平在几乎没太准备的情况下推到发布会的现场,而他又不知道决策和背后很多道道,因此只能在那说、说、说。回头一看,应该对王勇平那一瞬间的那种勇气要赞叹,说的内容要坚决批评,一个事是要分成两个层面的。但是他为新闻发布的制度也是做出了相当多的贡献。我想王旭明也会有这种感触。开个玩笑,王旭明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今天晚上其实应该看本台的节目汉语听写大会,但是我想他心里更牵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前进。王旭明你好。看到了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我在想,你格外看重的是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王旭明:

  心情特别高兴,特别看重的就是你刚才所说的话,十年以后的再出发,或者说十年以后再加油都可以吧。我觉得这个文件和过去我们所读的文件,类似这样的文件相比,还是很有新意的,比如说在微博上的发布有要求,比如说有很多刚性的要求,要求部门的负责人一个月至少要一次发布会,发言人一个季度至少要有一次等等,很刚性的要求。但是所有的要求我们注意到都没有离开一个核心,就是新闻发言人为核心的新闻发布制度。

  白岩松:

  旭明,肯定我们会觉得不过瘾,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一个季度新闻发言人开一次,我认为可能是国务院各部委办局和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发言人,应该一个月开一次,您怎么看待起步可能离我们的期待还有距离?

  王旭明:

  应该说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离我的期待。因为我觉得新闻发言人应该随时开,说起来,一个月开三次、五次也不多,但是现在这样的刚性要求毕竟还是第一次提出来,所以我也觉得很欣慰,当然远远不够,你说的很对。

  白岩松:

  旭明,你怎么看待蔡名照特别谈到的今后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发展要走入法制化的轨道?

  王旭明:

  这个说的是对的,发言人发不发言,怎么发言,不是个人的爱好,不是部门愿不愿意,也不是政府的要求,而是法的要求,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法,因为现在还是一个信息公开条例,是个规定。一旦法的出台,我觉得让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法制化,成为了真正的可能。

  白岩松:

  旭明,最后一个问题,其实你相当有经验,你也代表很多“黄埔一期”、“黄埔二期”的战友,十年之后面对新的意见,可能有很多新闻发言人将来在制度化的时候,将来更加规范走上新闻发布的台,但是他们内心依然很忐忑,也有不愿说、不敢说的某种心态,你特别想嘱咐他们,以你的经验来说,特别想说什么?

  王旭明:

  话特别特别多,但是时间关系,我就说我们一定要坚定看到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的方向,我说公开是个大智慧,大策略,而其它所谓的传播技巧都只能算是小智慧、小策略。因此,在大智慧、大技巧、大策略方面我们一定要坚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一直坚持的就是新闻发言人一定要走职业化的道路,由现在的职务化要变成职业化,这样才能使新闻发言人更加长久,也更加立得住。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旭明过去很多年的新闻发言人的探索,以及今天你的建议,谢谢。

  其实最后王旭明所说的话,由职务变成职业,区别在哪儿呢?现在很多的政府发言人,比如毛群安,可能是卫计委,就是卫生部新闻司司长或者办公室主任等等,兼着新闻发言人。今后我们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可不可以专职化,他就可以更全身心的投入。另外我还要强调一个概念,政府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的概念,围绕着他要有一个班子和相关的配套机制,才能把新闻发布的工作真正做好。

  接下来我们要去说政府新闻发布也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像微博、互联网等等都要去关照,在这点我们都能做的怎么样呢?

  解说: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定于2013年8月22日上午8时30分,在本院第五审判庭公开审理被告人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特此通告。今年8月18日下午16点整,一个官方微博的开通,引发了舆论关注。从庭审当天一早开始,济南中院官方微博便开始运用文字、图片,甚至音频、视频的方式,对薄熙来案进行一场详尽的全景展示。而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济南中院官方微博8月22日直播薄熙来案当日,平均每十分钟约增长7094个粉丝,38条微博中,平均每条微博发出后,约带来3361个新粉丝的关注。而截止今天,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济南中院在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数已超过55万,对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称,这种情况足以说明,微博已成为当代热点事件的聚焦平台,认为官方微博对社会生活中热点事件合理介入,进行相应回应,是必要的。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一个理念,只要是和公安相关的业务,市民只需要通过微博就能进行咨询,做到件件有回复。

  “平安北京”博主赵峰:

  “平安北京”是2010年8月1日正式开通。当时我们局也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群众服务的窗口,当时我们局也在推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想通过微博更多好的途径跟市民沟通。

  解说:

  而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公安局与普通民众间的互动关系,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赵峰:

  更重要的是通过微博,我们能够非常方便的得到市民的观点,他们对我们公安局做一件事情是肯定,是否定,是有他们的意见、建议,在微博上我们能第一时间反馈到。

  解说:

  根据2012年底的数据,“平安北京”已发布各类资讯两万四千余件,回答网民咨询四万余件,成为国内最活跃的公安微博。时至今日,“平安北京”已发布微博超过一万五千多条,粉丝近六百万。

  白岩松:

  过去可能是博客,现在可能是微博,将来可能是微信,还会有更新的东西,但这一切都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不过我们还是要关注当下的热点,政务微博。要连线人民舆情监测室的秘书长祝华新。祝秘书长,您好。以您的观测来看,怎么看待政府新闻发布当中的微博所扮演的角色和效果?

  祝华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

  我觉得微博现在是政府发布新的通道,和新闻发布会在功能上有些差异,首先,政务微博的时效性更强,今天由于QQ群、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存在,几个小时的信息,突发事件,甚至是一个谣言,就足以传遍互联网。我觉得通过政务微博,可以迅速的向公众社会发布信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务微博的互动性比较强。新闻发布会实际上是二级传播,政府机关的新闻发布,借助传媒间接的影响公众,但是我们的政务微博是点对面的传播,针对全体老百姓,全体网民,针对社会各阶层,迅速的公布有关的政务信息。

  白岩松:

  政务微博是不是在突发事件和大家比较急的时候,这种速度以及它扮演的角色就会更强?

  祝华新:

  对,我觉得还有一点,新闻发布更多的是针对媒体,针对专业人士,我们强调信息的精准,而政务微博实际上针对公众的一些躁动不安的情绪,政务微博更多的讲究是熨平社会的不安,是一种情绪的抚慰,这点我觉得甚至比信息的发布更为重要。

  白岩松:

  非常感谢秘书长给我们带来的分析。

  还是强调那一点,也许今天我们会关注微博的作用,明天可能变成微信,将来可能变成什么其它的技术手段,但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种清晰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更加透明和公开的社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就是其中重中之重。起码在本周,大家又看到十年后新的出发的动力了。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
江西省政协: 贫困县“清零”背后的政协力量
蔡久伟   “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