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收入暴增,为啥让人高兴不起来
昨天,国庆黄金周旅游报告新鲜出炉,山东省以392亿总收入、同比增长12.8%的规模高居全国榜首。而在旅游收入增长的前15名中,除北京位居11名外,浙江、江苏、云南等旅游大省未见身影。有网友调侃说,1只虾卖38元,山东拿第一是必须的。
谁都知道这是情绪话,是戏谑之言。这个黄金周,仅山东一地,除了青岛天价虾宰客事件,有关青岛店家“帝王蟹称重之前拔腿强卖”、有游客在日照市“因点海鲜太少被店方围殴甚至当众扒衣”等消费纠纷接连登场,令网友对“好客山东”“刮目相看”,自然给不了太多的赞词。收入战报中,最“低调”的要数青岛。青岛新闻网低调地发布消息说,十一黄金周青岛纳客突破400万,旅游收入46.7亿元、同比增长13.6%,两项指标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青岛“低调”,大家都懂。虽然这数字也没什么不光彩,但个别商家宰得消费者心惊肉跳、吓得围观者眼珠暴出的事件传遍全国,官方终归有些尴尬。这时候把这数据当成绩来大报特报,很容易伤人感情,招引是非。
其实放眼全国各省市区在这个黄金周旅游收入排行榜前15名榜单不难发现,有12个地方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有4个地方同比增长达到了24%以上。但是让相关职能部门开怀大笑的这些数据,消费者未必笑得起来。这些数据暴涨的背后,有多少是景区门票涨价的功劳,有多少是景区服务点乱宰客作出的“贡献”,谁都不好说。
旅游作为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些年消费者承载的分量不轻。从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以及暴增的旅游收入数据来看,两项增长其实并没出现等值同步的趋势。一方面,真正有消费能力的游客考虑到国内旅游消费性价比的现实,把目光盯在了外国;而另一方面,希望在国内游得轻松、游得开心的旅客,却面对日益加价的景点门票、疯狂加码的餐饮住宿,不敢迈开旅游的步伐,更何况诸如1只虾卖出1盆虾价这样结账时令人惊魂失魄的消费陷阱防不胜防。
黄金周旅游收入数据报告,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单方面的战绩喜报,显然不是一件太妙的事情。这个战绩,是从消费者囊中羞涩的荷包里战来的,很多时候,并不表示这些数据的成交,都是完全市场化了的你情我愿。此中有多少是景点门票“逢听证必涨价”的变相强夺,有多少是不挨宰出不了店门的变相强抢,这些细账目,并没有在旅游收入的战报中体现出来。
没有收入回报的旅游是不现实的,但疯狂追求旅游收入的政绩观也是走样的。当下中国,拉动旅游消费的关键不在集中起来放几天长假短假,也不在圈多少地投多少钱吸引游客观赏,而在于怎么解决普通消费者游得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让百姓玩得有踏实感的问题。如果老百姓在旅游消费中捏着腰包步步惊心,黄金周旅游收入再漂亮的数据,对于消费者来说,便等同于集中时间被刮了一层油、剐了一身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