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形之手”主导价格 避免“谷贱伤农”悲剧

30.06.2014  18:31

  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曾形象地描述了农民丰收成灾的遭遇:“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在全国粮食产量预计“十一连增”的背景下,如何避免“谷贱伤农”的悲剧,如何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优质粮食卖个好价钱,这既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方向,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心愿。

  6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并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当产品市场价格升高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时,补贴低收入群体,保障基本民生。

  据悉,在大豆、棉花试点成功后,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将逐步推广至玉米、菜油、食糖、小麦和稻米等品种。与此前的临时收储政策不同,当前正在推进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致力于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探索建立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既是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要求。

  近年来,受国内粮食连年增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市场形势的影响,国内外农产品价差逐步拉大。只有政府从直接的价格管制中解脱出来,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同时把价格交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才能有利于改善国内外价格扭曲的情况,有利于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有利于生产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和经营,并有效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对接、国内国外市场的有机对接。

  从海外经验看,长期以来,美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价格支持与补贴来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与保障农民所得的目的。美国使用的市场贷款政策并不直接介入市场运作机制,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农民在市场价格低于贷款利率时得到国内贷款收益或LDP等补贴。以大豆为例,目前美国政府提供的补贴方式就有商品贷款项目、直接补贴、以价格或收入为基础的反周期补贴和平均作物收入补贴等。

  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后,市场将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这对于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期货是大宗农产品定价的市场化手段,在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成熟的期货市场、健全的信息化收集、发布平台,使农业产业政策和政府的声音能够通过市场手段迅速传导,如美国农业部的定期报告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可以迅速影响农民的种植意向。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已初具规模,很多品种市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产业链客户参与积极,产业的影响日渐深入,但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尚不尽合理,现货企业和机构客户参与度较低,期货价格的真实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尚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如何不断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如何促使期货市场在新的市场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正确体现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将是整个期货市场未来最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