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8月13日头版:咬定项目扩投资
编者按
本报自8月7日推出“抓项目增投资纵深行”专栏后,多路记者深入企业探访抓项目、增投资的实招和经验。目前,我省项目建设潜力在哪里,该如何提速增效,资金应该往哪里投,如何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请看一线记者发回的报道。
“一千公里之内的市场,高铁都可以与民航去争!”充满张力的自信、沉稳、坚定,写在每一位铁路职工的脸上。
“供不应求!”民生工程主战场,资金无疑是及时雨;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状况下,我省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还得靠企业投资和生产性投资;
只有狠抓项目建设,狠抓投资效益,做大江西经济总量和促进江西经济转型升级才真正有希望;
…………
这是记者在一个个项目建设工地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对项目的珍惜,是对资金的渴求,更是稳增长信心的充分体现。
项目领域广泛,投资空间巨大
今年,我省交通、民生工程、能源、工业等领域的投资,达到了数千亿元。
我省即将迎来高铁时代,势必带来新一轮投资高潮。沪昆高铁连通我省7个设区市、28个县,经过之地正是全省经济最为活跃、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人们议论最多的莫过于高铁带来的“城际效应”、“经济圈”等新名词。
高铁推动江西大交通的调整,同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升,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建设加快推进,“民生短板”这种现象在全省将普遍存在,尤其是民生工程供应更加出现“短缺”。
能源项目建设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步推进火电、水电、新能源、50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规划推进特高压电网、核电项目建设。
工业领域,无论是单个项目的扩产,一个企业的做强做大,还是产业集群的扩张,都需要强大资金流作后盾。在现阶段,如何增加投资信心,怎么投,既是企业行为,更是对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综合考量。
大项目需要大气魄,新常态需要新思维
在经济发展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下,好项目是强引擎,投资要大、快、准,需要大气魄、新思维。
新余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只有一年多时间,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质量也贯穿项目建设始终,投资及时足额到位是有力保障,它保障了设备采购到位,施工人员到位,施工速度和质量到位。当前,很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但赣州的青峰药业却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依靠优势产品,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项目投资近10亿元。
上半年,我省成立国内首只铁路产业投资基金——兴铁基金,为破解建设资金困境,找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基金的成功运作,将使我省铁路建设年度投资计划达到157.9亿元。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各类社会资本有了“长袖善舞”的机会,特别是近期向社会资本推出的300个示范项目,民间投资的活力被大大激发。
强调企业投资、生产性投资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不问。在企业自主投资的同时,政府应该当好企业的“辅导员”和“服务员”。引导企业规避短视行为,用政策规划、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让企业投资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
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政府要在企业实施项目过程中,主动跟进扶持,用高效率的政府服务为企业抢抓市场提供帮助,让企业投资顺利推进,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以点多面广的民生工程为例,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存在财力有限、推进速度较慢等难题;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又面临着赢利能力弱的矛盾。如何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民生领域,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科学规划与设计。交通建设也是如此,面对奔腾而来的“高铁”,江西除了兴奋与欢呼,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和努力:昌九同城效应、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如何迸发更大活力,如何抢抓高铁带来的拉动效应?为此,我省应提前布局,通过加大和周边城市的对接力度,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江西日报记者 张志勇 李冬明 夏 晓 黄继妍
原文链接: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4/08/13/013264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