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日报]但愿英语降分是个良好开端

08.11.2013  13:09

  □李伟明

        日前从媒体看到,在部分省市透露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的分量出现下降趋势:北京高考总分中,英语的权重极有可能被削弱;在山东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听力将被取消;而在江苏,英语据传可能“退出”高考,只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有人因此称“英语科目成了最大输家”。

        但凡改革,因为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各种议论总是少不了的。高考中的英语改革,涉及面不小,受影响的人不少,当然也不能例外。从网上声音来看,支持者很多,反对者也不少。

        如果可以把“英语降分”解读为“英语降温”,我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并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让英语的“神圣”地位回归正常。

        不讲大道理,说点小感受。这么多年来,在英语面前,许多人是很吃了一些亏的。我们这一代人,从读中学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英语从此成为考试主科之一。中学生读书以全面打基础为主,花两千个早晨背单词还不敢说是浪费;而到了大学期间,已经明确了你读的学校、专业和“国际化”无关,既没有经常出国的可能,也少有和外国人打成一片的机会,可是,在课程安排上,英语还要再学两个整年,课程超过任何一门专业课,最后还要参加考级,没通过不能领学位证。如果对某个专业有点兴趣,想继续深造读个研究生,最难过的也是英语关:专业成绩可以不及格,英语则必须及格,否则“一票否决”,真是奇也怪哉!因此曾有陈丹青等名家因为招不到中意的学生而请辞博导的故事。参加工作了,如果你干的是专业技术活,也就是靠“职称”吃饭,那么,英语还得折磨你评到正高为止(如果没评上正高,只要你还想晋级,按现行政策,它将折磨你到五十多岁)。以我自己为例,因此放弃考研,因此延迟晋升职称,因此加不上工资以致“同工不同酬”……活生生的教训啊!

        而下一代人,在英语上面花费的时间,更是远超我辈。他们可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

        以我辈“芸芸众生”的视角来看,任何语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并没有那些站在“高山之巅”的人所说的那么崇高伟大不得了。既然其本质只是工具,那么,实用性才是第一位的。全民学习的第一要务是英语,有这必要吗?学了都有机会找到用武之地吗?如果事实证明是“学无以致用”,这和学习“屠龙术”有什么区别?

        事实也是如此,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出国,并非每个人的工作都必须读英语原著才能干得更好。如果社会真发展到这个程度,恕我直言,我还真担心不是好事(连语言这种最能体现民族特征的东西都被别人控制了,这能是好事么?)。既然这个前提不存在,让这么多人花半辈子时间学一门基本用不上的东西,这不是最大的浪费吗?所以,在我看来,英语应该和其他技术一样,让那些干这一行的(或者工作必须涉及这玩意儿的)去集中精力,好好学,认真学,替我们大伙学;至于我们不涉及这玩意儿的,把时间和精力节省下来,替那些专攻英语的同志承担些别的活。这种社会分工,才能让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我们这些曾经学过英语的中年人,走出校门这么多年后,当年背下的英语单词由于长期不用,你还能记住多少?惭愧得很,我是基本上把它们还给老师了。而我有几个同学,大学都没上过,因为在外打拼时做起了外贸,现在居然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老外谈生意了。记得余秋雨在赣州讲学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在美国,流氓都是讲英语的;在古代,无赖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语言,不就是那么回事嘛!

        再说,一个文明古国,母语不强,还谈什么“文化自信”?我一直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文字(连“之一”的提法都可以免了)。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反对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说法。那么,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好东西继承发扬光大,用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反而要把别人请上神坛顶礼膜拜?

        有人或许要说,强化英语并不导致淡化汉语。这话总让人觉得有一股糊弄的味道。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量是不变的(特别是对学生来说),英语如果更重要,能不影响别的科目?事实上,在华夏大地,说得一口流利英语、写得一手半生不熟汉文的国人,已不少见了。这种现象如果成了常态,后果恐怕很严重。

        让英语回归到它原本的位置!不仅在高考中,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摆正英语的位置,让人们不再为其所累,把许多不相关的人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文章链接: 但愿英语降分是个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