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瑞士银行开口对全球反腐影响有多大
评论员徐立凡
瑞士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后将产生怎样的外溢效应?全球逃税现象能否得到遏制?瑞士是否将失去金融中心地位?中国反腐行动的外部环境能否改善?
6日,在巴黎举行的经合组织年度财长会议上,包括瑞士在内的47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至此,瑞士告别几百年来坚持保护银行客户隐私的做法,全球最可靠的金融信息堡垒解体。
自动交换信息标准,是指加入该协议的国家,如果一国的金融机构有其他缔约国公民或企业设立的账户,有义务向对象国税务机关提供客户的账户信息。在这一标准约束下,非法资本将无处遁形。这对各国的建设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中国一直有打击和收回海外出逃资本的迫切需要,而美国有遏制趋于严重的逃税需要。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G20集团以及经合组织都在积极推动自动交换信息全球新标准的建立。中国也是该标准的缔约国之一。
此前,基于长期形成的银行业传统,以及二战期间出于保护犹太人资产而获得的历史正当性,瑞士一直对放弃银行保密制度很迟疑。其银行保密制度也只在特定领域有法律限制,比如洗钱、恐怖、贪腐和国际刑警组织认定的重大犯罪嫌疑等,此外在民法、债务和破产法、刑事法律援助等法律的相关条款中规定了例外情况。但事实上,认定不予保密的界限极其困难,而瑞士又有意维护最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为其带来的金融竞争力。也因此,洗钱天堂、避税天堂的名声一直保留至今。
自金融危机以来,瑞士银行保密制度面临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不法所得在瑞士银行能够安全存放,等于鼓励了金融领域的风险喜好倾向。很多人认为,瑞士银行保密制度也是金融危机的肇因之一。另一方面,保密制度使全球的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备受考验,加剧了普通民众对政界和商界人士的不信任感。最新的例证是,法国预算部长杰罗姆·卡于扎克,因被曝在瑞士开设秘密银行账户20年而辞职。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历史正当性正在消失,瑞士告别银行保密传统的时机终于成熟。
瑞士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后将产生怎样的外溢效应?全球逃税现象能否得到遏制?瑞士是否将失去金融中心地位?中国反腐行动的外部环境能否改善?网友热议纷纭。
可以肯定,此举对全球性的逃税现象将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但效应不会太显著。如何界定逃税和避税,如何界定合法避税和非法避税,不同国家的法律标准并不一致。在各国相关法律不可能统一的前提下,统一打击逃税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
由于多数国家和地区尚未加入自动交换信息新标准,其他资本管制宽松的主权地区,很可能借机占据瑞士腾出的市场空间,为全球性的灰色和黑色资本提供新的避风港。
即使是自动交换信息新标准的签约国,如何履行告知义务,如何进行尽职调查,什么客户资料可以共享,什么仍需保密,也还有弹性空间。因此,尽管中国腐败资本的逃逸空间确实会被压缩,但仍有缝隙可钻。说到底,还是要强化制度性反腐的建设,从前端杜绝腐败滋生的机会,比事后追责更有效且成本更低。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