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序列”:传播丝路文明 弘扬陇原文化
观众与胡人俑“对话”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队
近期追索入藏的32件金饰片
古生物展厅中的化石
文物保护修复开放日——了解、感受、体验
在“我的博物馆,我的中国梦”绘画比赛参展上“小画家”正在接受采访。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在这条西行古道上,甘肃省重镇棋布,是东西交通的要塞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历史演变,赋予了甘陇地区丰富的古代物质遗存和深远的文化底蕴,这也为甘肃的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深厚卓异的基础。
从白垩纪古生物化石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汉代的丝路珍品到唐代佛教艺术粹宝,甘肃省博物馆独具特色的馆藏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历史信息,既反映了古代甘陇地区的人文面貌,又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① 时空序列——展示丝绸之路文明史
甘肃省博物馆的“时空序列”尤其久远悠长,通过古生物化石展、彩陶展、佛教艺术、丝绸之路文明展、红色甘肃革命展览以及结合新近学术或发掘成果举办的各类特展,观众在博物馆中可以从远古时代一直走到近现代,从不同角度了解甘肃地区的历史发展。
在所有常设展览中最为瞩目的即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这里集中展示了古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历史资料,主要包括青铜器、金银器、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宋元瓷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物。展厅背景显现出西北风情,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驼铃阵阵的古道上,时空对话之感益深。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介绍:“‘丝绸之路文明展’是我们甘肃博物馆的特色,在陈列形式上我们做了一些独出心裁的尝试。”
展览分为“前奏”“开拓”“繁荣”和“绵延”四大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展现了丝绸之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主题。
“前奏”集中叙述了丝绸之路的几个成因,从甘陇地区在东西交流中所处的关键地理位置说起,并以周、秦文物为主要资料,如周朝造型独特的青铜复合兵器人头形铜钩戟以及秦公大墓中的编钟和金饰片等。
“开拓”则着重介绍从汉代至魏晋的丝路发展,从张骞“凿空”,到使者往来、守郡系统和边塞生活的展示,复原古代烽火台场景,加之以汉代简牍、丝织品、墓葬壁画等资料,便于观众从情景和实物切入,多方面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真实状况。“甘肃被专家称作简牍之乡,目前我国出土的汉简82%保存在甘肃。竹木质地的简统称为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早形态。”讲解员张绍轩向观众介绍说。
“繁荣”部分来到了物质文化交流兴盛的隋唐时期,甘肃作为商贸的重要中转地带,中外商旅、僧人以及能工巧匠们,将华夏文明的丝绸、瓷器和造纸技术西传,同时将中亚地带的文化因素传递回中国。多种文化融汇交流,体现在历史文物上,就是产生了胡人三彩俑、受异域金银器造型影响的工艺品等。展览复原了石窟大佛殿,其顶部光线庄严静谧,衬托佛陀之光。
“绵延”至宋元时期,其辉煌多彩的织锦、瓷塑、佛经、书画代表着丝路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延续。
② 远古风韵——呈现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来到另一个常设展览——“甘肃古生物化石展”时,观众可以从地球演变看起,概览距今6亿多年的远古海洋生物兴衰,再到“爬行动物的时代”——中生代回顾恐龙化石的面貌,直至“哺乳动物的黄金时代”——新生代,探寻曾与古代人类共生的黄河古象、和政羊和三趾马。
“甘肃远古彩陶”展览,有曙光初现的大地湾彩陶,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史前陶塑、陶鼓等遗物。既展示了造型各具特色的彩陶和纹饰,还通过复原古代陶窑,向观众展现了远古居民烧制陶器的过程。在“庄严妙相——佛教艺术馆”中,观众可以看到受古希腊罗马影响而凹目高鼻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造像以及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胡风汉韵和盛世梵音,并感受其在宋元以后逐步步入世俗化的过程。
除常设展览之外,甘肃省博物馆近期的临时展览——“秦韵”系列展览也异彩纷呈。
近年来,被盗或流失海外的文物返还国内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适逢第10个文化遗产日,甘肃省博举办“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将国家文物局近期追索并入藏本馆的礼县大堡子山早秦文物划归专题,展示文物回归历程,追溯早秦遗韵。
“本次返还入藏的文物,主要是32件金箔饰片。展览通过叙事性手法,以大堡子山先秦墓葬遗址遭到大规模盗掘为序,以金饰片追索返还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大堡子山文物被盗掘、转卖、流失、追索返还、入藏的历程。”志愿者讲解员向观众们如是介绍。
今年9月,“秦韵”的另一特展——秦文化与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也在甘肃省博开展,向观众展示了2004年起对秦人和西戎关系的新认识、一系列突破性学术发现和十年以来的研究总体成果。
③ 面向未来——寻求博物馆与时代共鸣
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甘肃省博发展的又一重要机遇。俄军谈到:“‘一带一路’是一个兼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概念,对于我们学者来讲,一定要紧跟中央,利用这个机遇来拓展我们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用研究的成果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开放。”
自新世纪以来,博物馆为社会及经济发展服务的属性日益彰显,甘肃省博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提供优质服务。
“能感觉到展览在营造一个适合我们去探究和学习的环境。”和同学一起前来参观的大学生这样评价道,“各个展厅之间展线比较明确合理,参观间歇可以在休息区和朋友舒舒服服地喝杯茶,再上楼继续参观,这样的参观学习不失为一种享受。”
本着“传播丝路文明,弘扬陇原文化”的服务宗旨,每周按时出现在展厅中的兰州大学博物馆志愿者们用热情感染着前来参观的观众们,成为甘肃省博一道独特的风景。
“也是因为从小就喜欢博物馆吧,现在在历史专业学习,在博物馆当志愿者,一方面为人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充实自己的课余时间,感觉这个团队很有意思。”一位学生志愿者说道。
针对学术交流和公众普及层面,博物馆紧扣地域特色,拓展国际视野,先后举办“中国博物馆西部论坛”“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举办学术讲座,为观众群体提供与敦煌研究院学者的交流机会,就“敦煌艺术类型”“敦煌学与敦煌文献”等问题进行探讨,并邀请其他高校与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讲授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前沿成果。逢文化遗产日或国际博物馆日,为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相关知识,甘肃省博举办“文物保护修复开放日”等体验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接触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感受和体验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
博物馆服务也渗透到生活中。2015年,甘肃省博物馆少儿艺术中心正式启用,系列亲子活动随之展开。恰逢新年伊始,春节初一至初六每天都有不同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从“剪纸庆春”到“喜闹花灯”,还有艺术彩塑、编织中国结等简单易学的动手项目,制成的工艺品也成为了各个家庭新年里的装饰。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甘肃省博为小朋友们举办了“我的博物馆,我的中国梦”绘画比赛及展览,300多位“小画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百米长卷上留下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