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明星吸毒或为摆脱压力麻痹神经
2010年7月5日,周迅前男友贾宏声从他居住的北京安苑北里小区7楼跳下,落地时砸中一辆停在地面的黑色轿车,当场身亡。自杀?他杀?众说纷纭。与什么有关?感情?生活压力?还是毒品?扑朔迷离。在自传性质的电影《昨天》中,贾宏声曾讲述自己吸毒的经历。
2009年,毒品也曾经在娱乐圈闹得沸沸扬扬,满文军夫妇聚众吸毒的大幅标题刚刚从各大网站上偃旗息鼓,日本玉女掌门人酒井法子又因为吸毒锒铛入狱自毁形象,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吸毒者前赴后继,大有死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的架势,考验大众对于明星人品和“毒品”的双重忍耐力。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明星会成为毒瘾的高发人群?
在西方,毒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19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时曾风靡一时。现实生活像卡夫卡描写的冷酷,要摆脱这残酷的人生,似乎只有把注满吗啡的针头插入自己的静脉之中,医治自己病态而无助的心灵。毒品确实可以暂时让他们忘记烦忧,在那短暂的瞬间,世界忽然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海洋,就沉溺在毒品制造的幻觉中随波逐流。但是可惜,它是那么短暂。
从1950年代起,酷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青年人在各种时尚场合(唱片、电影、派对、T形台上)寻觅着这种酷派动物,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他们需要改头换面,赶上时髦,以此摆脱自己“老土”的形象和身份。这种酷派武器中的一个新成员就是毒品。1988年,英国政府印制了一张反对吸毒的海报张贴在各大城市的街头,画面上是一个沉溺于海洛因的年轻人,他显得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可是结果呢?这张海报最后不得不撤换下来,因为很多玩世不恭的年轻人觉得海报上的毒品男太酷了,他们想尽办法要将它撕下来,贴到自己的卧室里去。
吸毒是危险的、挑战自我极限的生活方式中的一种。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吸食可卡因的嗜好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可是还是有不怕死的人愿意以身试毒。通过让自己的头脑产生幻觉,他们暂时逃离了这个令他们感到绝望的现实社会。
对于明星来说,在高强度的演艺生活中本身就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有的人就用吸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这是宿命吗?还是所有意志不够坚定的明星和普通人在毒品这可怕的诱惑面前都要面对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