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华代表:加大对赣南苏区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
人才是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镇长明经华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赣州由于自然禀赋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明经华代表介绍: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截止2012年末,全市体制内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2.29万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0462人,占体制内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8.51%;中级职称4.85万人,占比39.4%;初级职称及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33万人,占比52.09%。全市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1.7%,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3.38和2.22个百分点。
二是人才结构矛盾突出。全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92%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会计等非生产性领域,仅有4.2%分布在工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非常紧缺,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和拥有专业职称的人数极少,且非公专技人员的职称晋升与企业薪酬联系不紧密。特别是适应当前我市钨、稀土、脐橙等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紧缺。区域分布不合理,在乡镇及以下区域中,拥有的主要是教育和卫生人才,经济领域的人才极少。基层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和城建、交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在岗的年龄偏大,出现了断层。
三是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步伐缓慢。客观上来说,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规模企业单位偏少,同时,虽然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资金上对引才单位和优秀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支持及奖励,但大部分引才单位对人才成本投入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才战略性投资眼光有限,引才积极性不高,引才主体主动意识不强,与发达地区比较,没有引才的绝对优势。
欠发达地区要想引进和留住人才,除了加快经济产业转型、扎实培养人才、练好自身“内功”之外,国家应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工作的支持,至少要以不低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待遇,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人才政策方面优先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倾斜。
明经华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对赣南苏区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加大选派干部到赣南苏区工作的力度。从“千人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中给赣南苏区多开口子,从经费、政策、服务以及荣誉鼓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二是加大对赣南苏区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向赣南等老区倾斜。实行定向的“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引入赣南等老区的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申报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时,给予优先倾斜支持,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三是加大力度支持赣南苏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围绕赣南等老区钨、稀土、脐橙、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优势产业,在资金、师资上给与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是将赣南苏区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目前,赣南苏区人均财政收入及地方财政“自给率”偏低,与全国、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人均收入、工资收入水平也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导致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资源匮乏已严重影响了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步伐。《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第34条明确提出: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而西部大开发人才支持政策明确提出,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据了解,目前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吉林延边三个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地区都已享受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为进一步鼓励优秀人才到革命老区工作,建议国家将赣南苏区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中央财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
代表小资料:
明经华,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记者 郝红波)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