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热映 文学元素让“文青”跃跃欲试

23.11.2014  15:48

墨菲书架上的书暴露了导演诺兰的阅读喜好。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星际穿越》持续热映,用“虫洞”“五维空间”等名词征服一批理科生后,片中的文学元素也让“文青”们跃跃欲试。影片中,狄兰·托马斯的那首诗引起了一阵翻译热潮,音乐人高晓松、诗人伊沙等都尝试了不同的翻译。对于中国科幻迷来说,则免不了拿这部影片与中国科幻大神刘慈欣的《三体》进行比较,也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把视线对准了墨菲的书架。

1托马斯诗作哪个译版好?

作家陆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伦敦大学学院上学时,主修的是英国文学专业,而狄兰·托马斯被看作是自奥登以来英国最重要的诗人。片中为何多次响起托马斯的诗Do not go gentle intothatgoodnight(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诺兰曾这样回答记者:“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首诗全篇都在讲人是怎么样对抗死亡,怎么样面对死亡,关于这个主题我再也没有看到任何人用英文写得比它更好。

这首诗歌在中国引起翻译热潮,除了巫宁坤、海岸的译本外,音乐人高晓松、诗人伊沙和不少网友都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读Do not go gentle intothatgoodnight。青年作家陆源今年策划出版了托马斯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集《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他说:“看电影时,听到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心里很震撼,我很早就读过这首诗,知道它是说什么,跟电影场景联系在一起时很震撼。

陆源觉得,诺兰对托马斯的这首诗理解很透彻,“他不是为了用而用,而是把很多意象化的东西表现在电影里。影片中有两个场景印象深刻:一个是布兰德教授在弥留之际读出‘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这是他个人在生命最后依然在努力,暮年仍在燃烧。这首诗是托马斯写给晚年父亲的,联想到电影场景很让人感动。

让陆源感到震撼的另一个场景是当火箭升空时,响起了这首诗,“如果把整个人类比作一个人的话,他同样到了暮年,面对将要灭亡的时刻,暮年的人类依然做着最后一搏。这种大的意象化含义很震撼。

陆源接受采访时手里拿着海岸、傅浩、鲁萌翻译的《狄兰·托马斯诗选》,这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黄皮书几乎快被他翻烂了。谈到几个翻译版本之间的比较,他举例说书中译者海岸把“goodnight”翻译成“良宵”,此前巫宁坤老师翻译为“良夜”,这两种翻译没太大区别。他说:“我不属于特别挑剔的读者,只要翻译得不是特别离谱,还是能接受的。我这两天也看到几个不同的版本,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不必争个你死我活。作为读者和观众,也可以从不同的版本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诗人伊沙

无法接受巫宁坤“良夜”版

问及对翻译版本的看法,诗人伊沙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作为诗人还是很较真的,“有的人喜欢吃粗粮,那没办法。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观众离场最多是穿越时,影片抛出来大量的科学知识,很多人主观上不想去接受这些知识。作为诗人来讲,我无法接受巫宁坤的译本,在影院看到时就不相信它,第二天我就翻译了一个版本,之前我也翻译过托马斯的诗”。

在伊沙看来,翻译诗歌的译者最好是写过诗的,“诗人翻译诗歌可能最有发言权,比如此前版本里把goodnight翻译成良夜,这种新造词语我不喜欢。并不是说新词不好,而是用的方式和传达的思想。还比如,我把聪明的人翻译成智者,善良的人翻译成仁者,狂暴的人翻译成勇者,这都是很诗人化的表达。

谈到对《星际穿越》带火了托马斯这首诗的说法,诗人伊沙很不赞同。他说:“这其实是一种很第三世界的说法,还有媒体说是电影激活了一部旧作,不能这么说,其实很多中国读者根本没读过这首诗。但它在英国、英语世界是家喻户晓的,是他们中学课本中读到的诗。电影院里是听到自己耳熟能详的诗,就像中国观众看一个中国电影听到李白的《静夜思》。

伊沙认为,除了影片中的黑洞、五维空间等元素构成的叙事结构,最打动人心的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前段时间我在美国待了一礼拜,那里的风景还是挺美的,在这种环境下依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反观我们国内的自然环境,其实真的应该反思,那种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伊沙表示,这首诗升华了电影的内涵,是点睛之笔,如果明年诺兰拿了小金人,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狄兰·托马斯。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