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杨:春晚小品里的“马屁精”干部形象吗?

19.02.2015  14:45
原标题:华阳杨:春晚小品里的“马屁精”干部形象吗?

有一种说法,说是春晚的语言小品类节目缺少讽刺,这其实是冤枉了春晚。在过去二十来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并不缺少讽刺,有讽刺老人倒地不敢扶现象的,有讽刺吹牛不着调现象的,特别是2008年春晚的相声《疯狂股民》,对股民的讽刺尺度之大以至于引来了丑化股民的质疑。

只不过这种讽刺把讽刺对象局限在普通老百姓的范围,这不仅有“挑软柿子捏”的嫌疑,而且是个“选择性讽刺”的套路,以《疯狂股民》为例,对股市里的“老鼠仓”等丑恶现象丝毫不涉及,讽刺内容只针对散户股民,是走了个讽刺的形式,却并不深刻。

今年春晚之前,春晚反腐的语言类节目为什么会引发关注?——这其实是对讽刺官场丑恶现象作品的期待和关注,在1988年牛群、李立山表演的《巧立名目》之后,此类作品已经“阔别”春晚26年之久。

今年春晚的几个反腐类的语言类节目,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品《投其所好》里的那个“马屁精”科长——而且,这一形象很有现实意义。

这个“马屁功夫血液里流淌”的科长,为了劝告属下陪爱打乒乓球的局长打球,以“让你们家祖上都诈尸的好机会”为诱饵,把一个“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务”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一形象仅仅是艺术形象吗?看看那些“为领导打伞”事件中的打伞者,大庭广众之下讨领导欢心,看看那些肉麻吹捧上级,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为领导进行精神按摩,这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形象。

当然,小品《投其所好》并非没有缺点。小品《投其所好》虽然是揭露了官场潜规则,可是对暴露官场潜规则的尺度还很“温柔”,未必达到了许多观众的要求;小品以局长的正直来惩治“马屁精”科长为结局,缺少了点制度性反腐的深刻性;以多数观众对小品的习惯性要求的角度来看,这个小品令人捧腹的“笑点”并不多。

或者,对一个文艺作品来说,提出问题的意义要大于解决问题,小品《投其所好》的意义就在于,小品通过“马屁精”干部形象提出了拍马屁现象的问题——这个精神贿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