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恐归族”:躲避集中攀比带来的压力

29.01.2014  13:12

  “每次春节回家都被逼婚,还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我。”眼看着农历新年就到了,身边的同事们一个个归心似箭,小邹心里感到莫名的拥堵,渴望回家团圆却心有顾虑,“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如何如何’成了我春节回家的障碍。

  大学毕业后,小邹选择在上海就业,爱玩儿的小邹在一家网游公司做策划,一做就是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逼婚”的节奏也越来越频繁,而每次“逼婚”的架势就是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做对比。“我现在都快麻木了,他们说他们的,我玩儿我的,不过心里头总归是有些酸酸的。

  春节临近,“别人家的孩子”又该出现了。“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口中总是完美无缺,考上了名校,保上了研究生,找着了好工作,挣了大钱当了老板,谈了个特优秀的对象,结了婚,生了小孩……面对“别人家孩子”的威胁,跟小邹一样,许多人迈入了“恐归族”的行列。

  “在我的印象里,‘别人家的孩子’过得总是比我好。”来自北京的刘平有着同样的感慨。从小到大,邻居家爱学习的姐姐,拿奥数奖的哥哥,听话乖巧的弟弟妹妹,都一度让刘平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刘平大学毕业后就出了国,回国后结了婚,想着再也不会受“别人家孩子”的干扰了,可谁知父母又开始催着自己生孩子。他说:“过年谁不想回家啊,可是回去保准儿父母又逼着自己要小孩,又拿别人跟自己比,实在是有些烦了。

  记者采访发现,春节里团圆的喜悦总是与生活的焦虑如影随形。而这种莫名的焦虑常常以家人、朋友口中“别人怎样怎样”的形式爆发,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了一种攀比,也成了许多恐归族“掺杂着笑与泪”的现实,“过节”也偶尔演变成了“过劫”。

  河北沧州的王强,面对每年春节七大姑八大姨拿“别人家的孩子”的轮番轰炸,选择了“避而不谈”:“对付轮番轰炸的办法,莫过于愚钝,不直面回答问题,或而幽默的嬉笑,没办法的话,还有装病、卧床不起。”“别人家的小孩”逼迫着许多人选择这种消极应对的方式,过年的喜庆也因此蒙受些许凄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为了实现对孩子的期待,鞭策“熊孩子”上进,迸发出攀比“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教育现象。

  记者发现,“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教育现象在现实中逐渐的扩大化,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领域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竞相攀比”成了一种社会常态,这也成为许多人不愿意回家,选择逃避春节的原因。“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比,朋友拿其他成功的同学相比,我呢,也就逼着自己跟别人比了。”刘平说道。

  分析人士认为,攀比心态盛行是“脸面观”在作祟,将“面子”关进笼子或许才能还大家一个“年味儿十足”的春节。(李文芳、黄深钢)